2019年2月22日
追捧名校的現象於大、中、小學皆有之。全球大學以發表論文的數目、教師資歷、畢業生前景等因素釐定學府排名。中小學的排名,則多靠家長之間口耳相傳。「口碑」一說看似籠統空泛,但背後其實有跡可尋。
1991年,筆者在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修讀碩士學位時,曾經進行一項調查,以了解香港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對名校的印象,以及構成這個印象的原因。這項調查的結果呈現一面倒的情況,當中逾九成受訪者認為學業成績、學校校風及學生課外活動成績,就是構成名校的三個最主要因素。
當年家長選校首重學業成績的調查, 雖然有其粗疏之處,但現在看來,在某程度上亦能反映香港的情況。誠然,香港的本地大學學位競爭激烈,每年只有大約百分之二十的中六學生能夠升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轄下的8間本地大學。若將全港中學按成績劃分為三個組別計算,即全港第一組別的學生(約33.3%),也未能全數入讀教資會轄下的8間大學。
教育其實就是社會的縮影,折射主流價值。當家長仍然視「讀大學」為教育的終極目標,自然會追捧能夠在公開試交出亮麗成績的學校。於是,在「德、 智、體、群、美」五育下,學校的資源還是大量投放在「智」育發展,甚至可以說,對以成績掛帥的名校無止境的追逐,是香港教育的死胡同。
自九十年代起,筆者開始參與不少學校的校董會工作,與中小學界保持密切聯繫。校董會的重點工作之一,是為學校遴選校長。
學校能成為名校,跟校長的領導能力有關嗎?對傳統名校而言,學校多年來已經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校長的角色,對扭轉學校品牌未必有直接關係,但當時機配合,校長還是肩負着領導學校化腐朽為神奇的關鍵角色。
近年最深刻的一個例子,就是為浸信會天虹小學甄選校長的工作。學校因收生不足,面臨「殺校」危機,在此生死關頭,作為校監的筆者,盼望新的校長能打破困局。在審時度勢後,筆者認為學校是培養未來領袖的地方(From education to leadership training),而將來社會的趨勢以資訊科技為主,便跟校董會在仔細挑選下,聘請了當時只有32歲的朱子穎校長。他是全港最年輕的津貼學校校長,憑着對資訊科技的認識和熱忱,為學校帶來創新科技教育,擦亮了學校獨特的品牌,吸引不少認同此理念的家長為子女報讀該校。
問應徵者閱讀什麼書
近年環球教育工作者都關注一個議題:年輕人需要發展什麼技能,以應付二十一世紀的挑戰?
現在普遍的共識是4C:即Critical thinking(解難能力)、Communication(溝通能力)、Collaboration(協作能力)及Creativity(創意)。以色列歷史學者兼暢銷書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於今年出版了最新著作《21世紀的21堂課》(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於有關教育的一章,作者這樣建議年輕人:「不要過分依賴成年人向你灌輸的知識,他們雖然是出於好意,但他們的確不太了解世界的運作。」這個聽起來頗為「反叛」的說法,其實也提醒了成年人,不要以自己有限的識見,規劃年輕人有無限可能的將來。
因此,遴選校長的時候,我更重視校長對教育是否抱持自己獨特的願景和使命。我最常問應徵者這個問題:「你最近在看什麼書?」不要小覷這問題,不少人都被它難倒,或者只提供中學生十本好書推介名單內的書籍,答案令人失望。其實,這個問題背後的意義是:作為校長,他/她本身追求怎樣的知識?在香港追逐以成績掛帥的名校文化下,學校的教育能否為學生提供足夠養份,以應付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在這股主流文化下,校長既要兼顧收生人數,還需毋忘初心,實踐自己對教育的抱負和理念,其工作的確不容易。
揭學校形象工程面紗
論及學校成名之道,近20年香港的學校也興起「教育市場學」(Education marketing),學校通過傳媒訪問、開放日活動,甚至於學校外牆展示大型橫額,向公眾展示學校的教學成果,從而建立學校品牌。不過,家長若要了解學校形象工程背後的真面目,還是要從微小處着手。
以幼稚園為例,家長不妨到校園門外觀察,看看校長和教師會出來迎接學生嗎?他們見到小朋友,會流露怎樣的反應,能否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關愛?至於小學,校長是否願意跳出「舒適圈」,挑戰一些因循的制度和習慣,例如檢討學生上課的時間,調整全日制小學下午課時的活動安排,讓學生有更合理的作息時間。或者重整課堂安排,減少每天上課的節數,讓學童不用每天帶大量課本回校,為書包「減磅」?到了中學,學校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課程提供多少個選科組合讓學生發揮所長?此外,個別名校除出產「5**」狀元,整體考生各個成績級別的分布又如何?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反映學校春風化雨的「真功夫」,相對於學校每年出產多少個狀元、有否推行STEM(科學、科技、 工程及數學)教育等「硬指標」,更值得家長關注。
撰文:張志儉博士_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生樂園」,每篇文章約為7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