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9日
火鍋在香港又叫打邊爐,正寫是「打甂爐」,有人說「甂」是用來裝食物的器皿,也有人說「打邊爐」正寫其實是由「打便爐」慢慢演變成的。但為何要用「打」做動詞呢?有說法指因為打邊爐時,每人拿着筷子像魚竿一樣釣魚,而釣魚又可叫做「打魚」;此外,打邊爐要「打開」火爐;吃潮州菜叫做「打冷」……其實是否通通都有關?反正是無法追溯了。
自己話事
《清稗類鈔》另有記載「廣州冬日,酒樓有邊爐之設,以創自邊某,故曰邊爐,宜於小酌。其食法,略如京師之生火鍋,惟雞魚羊豕之外,有雞卵,蓋粵人已知雞卵之富蛋白質矣」。因此「打邊爐」,還可能是「邊某」所創。
吃火鍋之所以受大眾歡迎,原因不外乎是,因略去廚師做菜的成本,價錢更相宜;大部分以自助餐形式推行,每人都可擁有自己一套的火鍋規矩,多葱少葱走葱,炸蒜鮮蒜走蒜,隨你喜歡。火鍋不怕菜涼,可以慢慢地吃,是朋友聚餐天南地北的好選擇。
日本電視節目《世界奇妙物語》曾有一集以日式火鍋「壽喜燒」作主題,講述一名執着於「壽喜燒」煮食方法和次序的男生。某夜他獲邀到女朋友家吃「壽喜燒」,雖然心情非常激動,但礙於自己是客人,不想跟未來外父外母頂嘴,即使一次又一次見到他們以不合乎他認為的傳統方法去煮「壽喜燒」,也只能內心交戰,非常搞笑的一集。戲內提及,日式火鍋文化也有用生雞蛋液放在碗內,以涼卻剛從火鍋端來的食物。
香港似乎也有這個做法,但隨着食環署提醒大家「生雞蛋內可含有沙門氏菌」,身邊愈來愈多人捨棄這做法。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