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日
此刻我正在澳洲,應一位國際知名的教授邀請參加一個癌症治療交流團。這是他轄下的癌症中心第一次舉辦這樣的國際交流周。這次交流活動,獲益良多,也感受良多。
這所坐落於墨爾本中心的癌症中心,剛剛兩年前遷移到新地點,樓高十三層,是名副其實全面的癌症治療中心。樓面面積雖不大,卻提供手術、正電子掃描、電療、化療、標靶、免疫系統治療,一應俱全……以下兩項特色,特別值得一提。
這所癌症大樓,雖然是公營的,其設計卻極具心思,把病人分流得很好;處理的個案雖多,卻沒有看見忙亂、人山人海的感覺,跟香港那種「倒瀉籮蟹」的戰場環境,形成強烈對比。整幢建築物,據說都已經註冊為畫廊,每條走廊,但見藝術品處處,作為參觀者,我已經感染了他們的恬靜。
這癌症中心,有最少四分一的樓層,是專為科學研究之用的。很多劃時代、突破性的研究,都是在這裏孕育出來的。外科醫生只有數十人,但科研人員卻超過五百人!他們的實驗所位於大樓的高層,飽覽全市景色,還有研究人員專屬的電梯和通道。管理層當局有這樣的眼光和遠見,難怪這癌症中心成為亞太區的一顆新星,貢獻良多。
他們正在積極研究的其中一項重頭戲,我把它戲稱為「納米電療導彈」:研究人員發現有些癌細胞上長有特別的「記號」,我們製作出特殊的藥物來追蹤這些記號,當藥物進入身體後,便會緊緊地依附在有記號的癌細胞上(有點兒像一顆追蹤導彈);若這些藥物帶有放射性的物質,就好像裝了核彈頭的導彈一樣,能準確找出納米大小的癌細胞,並予以擊殺。研究團隊剛在50位志願者身上,完成了約三百個這樣的療程,實在非常期待他們的研究報告。
當我參觀他們偌大的化驗室,看見正在埋頭苦幹的,都是二三十來歲的年輕人:精神抖擻、朝氣勃勃,不禁心裏為他們喝采,我們醫護人員彷彿是前線的士兵,與疾病激戰,而後方有這些重要的研究人員為我們提供彈藥。
這讓我想起一位病人,約十年前,還是14歲的她品學兼優,卻因為一次意外從高處墮下,頸椎骨碎裂,從此四肢癱瘓。她很想做醫生幫助人,但可以想像,這是天方夜譚的事,最終她考上了理大的生化學系,立志要研發出有用的東西來幫助人。屈指一算,她現在應該差不多畢業了,不知她有沒有機會看到這篇文章呢,很想在這裏告訴她,welcome on board,期待着與她在不同的崗位上並肩作戰。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