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8日
只要經歷過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阿伯阿婆不約而同會跟我們分享舊史:「當時邊有飯食,我哋連樹皮都要食。」全球大饑荒不是天方夜譚,地球人口急升,同時可耕作農地卻不斷減少,此消彼長之下,就算不是戰亂天災,幾十年後我們分分鐘都要食樹皮維生。究竟,我們有沒有辦法造福子孫,好天收埋落雨柴?紀錄片《未來食物3.0》(Food 3.0)揭開答案。
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記錄明代崇禎末年,受到旱災蝗禍困擾的河南和山東,人們吃盡草根和樹皮之後,開始人食人,似乎不獨是恐怖片的情節……水、空氣和食物是人類生存的三大元素,只有食物的產量是可控制範圍之內,但是聯合國最新的人口預測表明30年後,地球上的人口將激增至90億(恐怕未計算中國取消「一孩政策」帶來的影響),屆時食物產量必須比現時大升七成之多,糧食危機又豈會是危言聳聽。
明珠台一連3集的《未來食物3.0》是由法國和加拿大聯合製作,兩位導演Jean Baptiste Erreca和Guilhem Rondot聯合操刀,前者拍過不少同性戀題材電影和紀錄片,包括Gay... So What、Cowboy Forever、Les Pensees de Paul等;後者出道幾年,首部作品見於2012年的In Search of Dan Cooper,2016年充當快槍手,一口氣拍攝了5部紀錄片,當中有Trapped in a Human Zoo。
打開食物3.0之門
很多人已聽過世界即將進入「工業4.0」時代,意思是不同機械人利用數據溝通和連接,設備之間能夠互相呼喚,完成下一項工作,但,到底什麼是「食物3.0」呢?簡單而言,食物1.0就是為了生存,滿足口腹之慾,進食的目的純粹是填飽肚;之後工業革命帶人類進入食物2.0,大量工業製成品輸送到世界每個角落,完全不考慮對我們健康會否帶來負面影響,也不關心會否對地球帶來破壞。
這時候,食物3.0的概念從地平線升起來,旨在製造更有營養和可持續性的食物系統,甚至協助人類治療慢性疾病,延年益壽,某程度上有點似近年流行的「飲食療法」(又稱飲食保健)。不過,如果有「專家」告訴大家,把小蟲蟲夾在漢堡包,又或把水藻混合抗生素製成真蝦,對健康有利無害,誰又敢身先士卒,大口大口地放進嘴巴呢?
第一集,節目已經雲集全球科技界的頂尖猛人,星光熠熠,目前打正旗號研發未來食物的企業包括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Google創辦人之一布林(Sergey Brin)的投資項目等。如果你們認同這些商界巨賈,總有超乎常人的預見能力,快人一步嗅到投資機會,那麼,我們便該看看到底把一桶桶鈔票倒在什麼地方。
蓋茨有份投資的Beyond Meat,曾經邀請NBA球星進行試食,在全不知情之下進食真正雞肉和植物雞肉,個個吃得津津有味,然後要分辨出當中的不同,結果沒有人感到有什麼分別。聯合國報告指出,畜牧產業的弊處常常被人忽視,其一是飼養家禽會同人類競爭水資源和糧食,同時需要佔據極多的土地;其二是畜牧產業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佔據全球的14.5%,甚至比交通工具的排放量還高1.5%。
人造漢堡幾可亂真
Beyond Meat推出的「未來漢堡」(Beyond Burger)在美國Whole Foods Market開售,短短1小時已售罄,目前在全美擁有1300間分店的Safeway超市上架,連「食肉獸」也分辨不到「實驗室人造肉」與傳統漢堡扒的差異。「未來漢堡」的漢堡扒是由豌豆蛋白質製成,約重0.5磅,售價大約是6美元,比起其他肉類的價格還要高。
「人們對肉類和乳製品代替品愈來愈感興趣,因為我們發現紅肉可能是誘發癌症的潛在原因。」Beyond Meat的發言人說。其實,「未來漢堡」去年已登陸香港,聲稱是「100%植物製造、零動物成分、零膽固醇、無激素、無抗生素、無基因改造」,最便宜的一款售價為78港元,最貴是108港元。
然而,彭博去年夏天披露,Hampton Creek的董事局出現集體跳船潮,當中包括前美國衞生和公眾服務部秘書長Kathleen Sebelius,以及代表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的Bart Swanson,目前僅剩下創辦人Josh Tetrick獨力守城。當中涉及什麼具體原因,我們不宜猜測,但已公開發售的人造蛋黃醬,售價比傳統蛋黃醬便宜,保存期更久,不含膽固醇,而且「零麩質」(Gluten-free),Hampton Creek主張不需要養雞,也能製造到人造雞蛋和人造蛋黃醬。
上文提到的麩質,俗稱面筋,是存於黑麥、大麥和小麥內的蛋白質,近年西方流行「零麩質飲食」,正式告別麵包、意大利粉等食物,數據顯示愈來愈多消費者選擇不含麩質的產品,市場調查公司Technavio的報告更指2021年時,無麩質食品市場的年增長可達到12%。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個例子,未來食物相信將向幾個大方向發展,包括膳食纖維、益生菌、植物和超級食品等。
消費者近年重視膳食纖維,生產商順應民意把更多資源放在豆類和穀物為主的植物,藉減肥和飽腹的膳食纖維吸引我們;益生菌有助腸道健康,保持消化系統運作暢順,逐漸走入主流市場;像螺旋藻、小球藻被製成粉末便含有豐富營養價值,目前已有生產商製成攻入飲品市場;紫色粟米、亞麻籽等就是所謂的「超級食物」,被製成飲品或零食,補充日常缺少的營養,其實人參、靈芝也是其中一部分,君不見這些昔日的「高端」食品已經成功打入「低端」市場。
探研基因改造食物
看到這兒,讀者可能對「未來食物」仍然充滿疑慮,但是正如素食主義大行其道之前,人們起初也是充滿戒心,質疑不吃肉類會不會死、行路無力甚至影響生育能力等,但事實證明吃素者不僅行得走得,健康指數通常比起「肉王大帝」更佳。而且,「未來食物」基本上會包含幾個重要元素,分別是低脂(Low-fat)、非基因改造(Non-GMO)、有機(Organic)、不含膽固醇(Non–Cholesterol)和純素(Vegan),把這些食物放在肚子應該利大於弊。
《未來食物3.0》還會比較傳統與新式耕種技術,深入了解昆蟲及藻類植物的養分能否滿足人類的食量。最後一集會探研基因改造食物,中國及加拿大現在積極研發用基因繁殖動物,加快食物生產速度,究竟是福是禍?各國政府正嘗試以不同方法為可能出現的糧食危機作準備,避免世紀大饑荒出現。當地球上一些人三餐不繼,你可會反思一下,為何昨夜把半個飯盒倒落垃圾桶?
《未來食物 3.0》
播映頻道 : 明珠台
播映日期 : 1月10日起(逢周三)
播映時間 : 晚上9時35分
圖片提供:明珠台
撰文:潘天惠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石堅,又見石堅 |
上一篇: | 德雅中學校長 推預防教育助學生抗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