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世界家庭醫生組織(WONCA)亞太區會議2017於11月初在泰國芭提雅圓滿舉行,是次會議主題是「創新家庭醫學──二十一世紀家庭醫生面對的挑戰」。
芭提雅位處泰國灣,是泰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她擁有陽光海灘,水清沙幼,風景十分寫意。但回想十多年前,在芭提雅對岸的布吉,就面對過一次讓世人不會忘記的世紀海嘯。那次海嘯是由印尼的九級大地震引發,波及亞洲南部多個國家,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對各地經濟亦造成嚴重的打擊。
在地球每一個角落,不同地區都會出現不同類型的天災人禍,而在災難應變處理中,家庭醫生實有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家庭醫生,應該隨時裝備自己,有效面對不同天災人禍造成的挑戰,而世界家庭醫生組織當選主席李國棟醫生在是次會議中亦為「災難準備、反應及家庭醫學」作出演講。
隨時準備應變措施
災難可以由大自然引起,如地震、颱風、水災、海嘯等,亦可以是人為引致,如戰爭、傳染病等。當然,人為因素也可以造成天然禍害,如全球暖化等。不同的災禍會對社會造成不同的影響,災害可直接對市民大眾造成身體創傷及心理傷害,而大量的傷者更會對醫療系統造成壓力。另一方面,災禍可間接對環境造成破壞及影響社會經濟。
家庭醫生可在災難的不同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為人道救援作出貢獻。災難處理可分為3個階段,它們是「準備」(Preparedness)、「反應」(Response)及「復甦」(Recovery)。
在災難未發生時,我們要隨時「準備」災害的緊急應變措施。如在流感高峰期前,家庭醫生除了提醒市民大眾要注意個人衞生防護之外,公私營醫療系統其實已準備好應對流感爆發的策略,包括指定流感爆發時「發燒診所」的安排、病人對流感爆發常見問題的單張、定期演習對發燒病人的處理等。不同地區會有機會發生不同的災難,所以會因應地區的災害種類、頻率及資源作出不同的災難準備。
香港相對其他亞太地區幸運,較少發生如地震、海嘯等大型天災,但香港除了要應付傳染病爆發風險之外,還有機會受到其他災禍威脅如大亞灣核電廠核輻射洩漏。
香港政府早已制訂相關的緊急應對方案,以預防及處理任何核災禍的發生。若災難應變準備充足,即使災禍出現,也能讓社會各界,特別是醫療系統快速及有效地作出應對,減少災難對市民及社會的影響。
「反應」是指災難發生時的緊急應對。發生災害時,家庭醫生通常都在醫療最前線作支援,協助處理基層病人,為第二層及第三層醫療系統把關,藉以紓緩醫院的壓力。
另外,家庭醫生在把關的同時亦會作預防工作,如流感爆發時家庭醫生會為高危人士接種流感疫苗預防流感。另外,除了處理身體急性的病症外,家庭醫生亦會處理市民大眾於災難時的心理及精神問題,在有需要時作出治療及轉介。
虛擬實境訓練應對
災難發生後,就是「復甦」階段,家庭醫生會盡快為市民大眾恢復正常服務。另一方面,我們亦會關注巿民大眾會否因災難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從而給予輔導、治療及轉介。
在二十一世紀的創新時代,災難應變的訓練亦與時並進。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的醫學模擬中心,已配備很多模擬訓練的設施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災難訓練,讓訓練員能於不同的虛擬災難環境作實習,如大量傷者場景練習。家庭醫生透過反覆的緊急反應實習,便能夠在災禍中處變不驚,從而提升處理受災禍影響病人的服務水平。
家庭醫生應該積極關注災難處理的需要,在災禍發生前了解各種災害的風險,至災禍發生時便能有效地作出反應,最後能在災難復甦時協助復康,重建更好的社區。
雖然香港比較其他亞太地區,較少遇上大型的天災人禍,但家庭醫生們亦會緊守災難處理和預防的崗位,準備好隨時有效應對災禍的發生。
撰文:何家銘醫生_家庭醫學學院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撞邪抑或急症精神病? |
上一篇: | 星戰正邪列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