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
醫學進步,一些固有理念的改變會對治療帶來很大影響。例如三四十年前被視為極難醫治的胃潰瘍、胃出血,大部分醫生都認為跟胃酸有關,於是不斷研發抑制胃酸的藥物,甚至透過外科手術切除胃部或神經線,但都無效。直至八十年代,澳洲科學家發現胃潰瘍是源於胃部保護膜受到幽門螺旋菌破壞,繼而研發出抗生素治療,不只大大減少胃潰瘍及胃出血的死亡率,舊有的切胃治療亦幾近絕跡。
繼胃病後,糖尿病、心臟病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是現代人最常見的都市病。治療方向是預防併發症出現,或透過通波仔、心臟搭橋手術打通栓塞的血管,但成效並不理想,亦很大機會復發。
醫學界的傳統概念,認為心血管病是源於高脂飲食,導致血管內膽固醇積累,但近年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食物中的糖份會導致血管產生炎症反應,令血管壁受損,是造成血管栓塞的重要元兇。因此要預防心血管疾病,首要是減少糖份攝取,及透過進食含豐富抗氧化劑的新鮮蔬果抵禦體內的自由基。
簡單來說,愈美味的食物所含的糖份和添加劑愈多,對身體有害無益。要懂得揀飲擇食,最直接的方法是參考食物營養標籤。以每100克的成分計,若糖份高於20克已算超標。另外要避免選購醃製好或包裝好的肉類,且保存期限愈長代表防腐劑愈多,少吃為妙。
以往放在食物金字塔最底層、被視為不可不吃的碳水化合物,過量攝取會轉化成脂肪,令身體產生慢性炎症反應。相比之下,不少人敬而遠之的動物脂肪,研究發現只要進食適量,對身體造成的傷害遠低於進食大量糖份和碳水化合物。所以近年提倡的健康飲食指引,是每日攝取適量的動物脂肪、蛋白質,多吃新鮮和高纖蔬果,少吃碳水化合物,有助維持心血管健康和預防癌症。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英文劇本柏林獲獎 甄拔濤無悔轉行 |
上一篇: | 汶川地震後「站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