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6日
不少同學聽見「獨立專題探究」(IES)都感到相當頭痛,甚至直言是通識科的雞肋──佔分比例不高,工夫又多,光是設定題目已要和老師不停「過招」;然而,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的6位應屆通識教育科文憑試「5**」尖子中,兩位自言成功摘星是「純屬意外」的同學,坦言關鍵就在「雞肋」。
自言校內試經常不及格的文啟健,在做IES時習得的知識竟適用於通識科文憑試卷二其中一題,變相做IES「貼中題目」,意外摘星;陳亭因也是因做IES時常借閱書籍搜集資料,豐富了相關知識,在文憑試中得以活用過來。不過能藉做IES「順手」貼中題的成功率本就不高,針對性應試仍須有所準備,郭翠怡認為除訓練推論技巧,背誦議題的時事例子「填塞」到答題,能起豐富答題內容之效。
鞏固邏輯利個人成長
時下年輕人較有想法,遇上同樣鼓勵思考的通識科,卻不一定相得益彰。曹家齊坦言初接觸通識科也經歷掙扎,「那時覺得通識科是局限個人思維。」他指該科雖說鼓勵獨立思考,很多時卻有預設框架並要求學生在當中運作(如答題時的題型要求),幸好他懂得從宏觀角度看出重點所在,「只要合乎邏輯地達到要求,自能走出框架的局限。」
近年社會偶發一些將通識科改為選修或直接取消的聲音,成功「上岸」的幾位同學又怎看通識科的存在價值?「通識科是課堂和社會間的聯繫。」文同學認為在眾多學科之中,通識科是僅有較能活學活用於生活的一科,甚至對適應社會政治參與氣氛濃厚的大學生活有幫助,「讀通識可在這方面打好根基。」郭同學和曹同學均認為讀通識後公民意識較以往強,足見該科鼓勵青少年社政參與的影響力,曹同學更笑言自己「嗌交叻咗」,「通識科鼓勵以理服人,不流於情緒化表達。」如此看來,當下社會因非理性討論引申的社會撕裂令人憂心忡忡,說不定通識科能成為破局的出路。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四種港媽反應 |
上一篇: | 5**成績印證學習成果風采學生內化通識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