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日
提起災難,很多人馬上聯想到救災工作,但往往忽略災難發生前提高備災知識,以減輕災難所帶來的負面健康影響。
亞洲是全球災難發生得最頻繁的地區,可是,過往要到歐美才能接受救災備災的醫療衞生培訓,在地球這一角落實在有需要成立一個連繫救援與學術研究和教育的組織。2011年香港中文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在中文大學醫學院成立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進行與大中華及亞太地區災害及人道救援相關的研究,培訓學生和教研人員投身人道救援工作,並把備災訊息帶到中國和亞洲的偏遠地區。
九十年代我在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衞生學院讀書,發覺當地給予學生實習,甚至參與前線人道救援的制度已相當完備,但在大中華地區,相關的培訓則非常缺乏。
公共衞生這個學術領域在港發展了十多年,但學生要到災難前線實習較為困難。我曾經長時間在人道救援組織工作,明白前線人員工作已很繁重,要同時兼顧培訓學生實在不易。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後,本地和國內救災備災的培訓和研究更受重視,設立相關學術機構的需要更形迫切。
農村健康計劃
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Oxford University and CUHK for Disaster and Medical Humanitarian Response,簡稱CCOUC)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立。參與CCOUC培訓的學生不限於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同學,還包括其他學院,甚至其他大學的同學和學者。除了課堂理論,CCOUC其中一個主要方向,是要提供真實的體驗,幫助學生反思和確立日後的發展路向。研究所轉眼成立5年,一些畢業同學的目標,就是加入國際平台和NGO工作。
救援是急切的工作,但要有效率地救援,適當的災害準備極為重要。曾經受災的人通常對災難的警覺會有所增加,反而從未受災人士更需要接受備災教育。亞洲是CCOUC教研和工作的區域,內地偏遠農村及少數民族地區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少數民族約佔全國人口8.4%,經濟及健康狀況普遍與漢族差距較大,並主要聚居於天災頻繁的地區。這些村民的健康衞生知識有限,我們提供的基本公共衞生常識,例如如何正確洗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等,以至救援包的準備與應用、口服補液鹽的調製與服用等,對他們來說都非常有用。
以室內通風為例,住在偏遠貧窮地區的居民大多用爐灶取暖,假如緊閉窗戶,當室內的一氧化碳濃度超過一定數值時,便會導致昏迷,嚴重的甚至會死亡。面對資源短缺,有些村民為了節約燃料,有時會燃燒膠樽等垃圾,產生有害氣體,危害身體健康。
除了傳遞有關健康衞生的知識外,我們也會教導村民準備備災的救援包,並為他們拍攝家庭照放進救援包,萬一在災難中與家人失散,就可以出示相片以便向救援人員尋求協助。
大學並非救援組織,在每個社區進行備災工作時,均需要當地政府以及相關團體的協助,而CCOUC便是作為與官方和專業機構聯繫,以及與民間團體溝通的平台。CCOUC其中一個合作夥伴是在內地農村社區實現可持續建橋計劃的無止橋慈善基金,CCOUC支援無止橋社區賦權工作中與健康相關的部分。而在2014年,CCOUC得到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的支持,在本地專業培訓中,更有效地發揮多年來的研究及實地培訓角色。
過往災難發生後,民眾往往只能跟從政府或志願團體的指示及安排,等待救援。CCOUC希望透過知識轉移,協助民眾由下而上提升社區的災害衞生應變和自救能力,減少災害所帶來的負面健康影響,包括防止疫症在災區擴散,從而減輕救援工作的壓力。
普及備災知識
在災難應變和研究的領域上,CCOUC致力亞洲國家的研究,把過往災害的經驗總結,讓從事減輕災害風險工作和公民社會的關鍵持份者,從理論上明白到與災害有關的公共衞生議題,從而在個人和專業崗位上裝備起來,在個人、社區和國家層面上採取必要行動,減低災害愈發頻繁所帶來的健康風險。
除了提供備災的實地培訓,CCOUC亦創建網上課程「災害與人道救援中的公共衞生原理」,免費開放給全球人士,目前已有來自120個國家三千多名學生報讀,三分一分布在「一帶一路」的國家,約800名來自大中華地區。
2015年尼泊爾地震後,我們聯絡報讀網上課程的尼泊爾學生,其中一位於當地NGO工作的學生回覆,希望我們可到災區協助進行備災教育,因而開始了在當地的工作。
CCOUC的工作區域遍及大中華及亞太地區,我們的團隊將於日內到不丹進行評估;此外,雖然香港相對較少發生大型天災,但也面對不少潛在的災難風險,我希望稍後在這裏再跟大家分享有關議題。
撰文:陳英凝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
相片提供: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