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3年4月11日

楊燕玲 建築思話

「永續栽培」可近在咫尺

新界東北大開發,有朋友問:「一個城市真的容不下少許農田?兩者可否並存?」事實上,這已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耳熟能詳。

地球村的急速城市化,不只是發達國家面對的憂慮,在中國,近年的春節人潮流動,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現象。中國的城市化步伐究竟如何快?1950年,中國人口有5.45億,只有12%的城巿人;據聯合國世界人口預測,到2025年,中國人口將超過14億,其中8.51億即約61%為城市人,即是七十五年內人口增加8.55億,而城市人則有49%增長。

設計系統 順應自然

急速的人口增長和城巿化,對資源的耗用也日益嚴重,相對環境亦受破壞。城巿設計、交通配套、社區設施環環相扣,面對樹林和農地的消失,以及更重要的生態平衡,我們有沒有能力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一一考慮,並加以照顧?

近年漸漸流行的「永續栽培」(Permaculture),始於1970年代由澳洲人Bill Mollison和David Holmgren 發起。Permaculture是由permanent與agriculture兩字合併而成,台灣譯為「樸門永續設計」,香港譯為「永續栽培設計」(亦有譯為「永續農耕」)。

Bill Mollison是環境學教授,與學生David有共同理念——不滿工業和農業系統的污染,而導致土壤、水和空氣污染、動植物流失、破壞生態系統……。不過,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滿各科專業總得在自己固有的範疇內工作,沒有溝通。

他們周遊列國,探訪各地農村,了解各地農民如何種植和生活等寶貴的傳統智慧,集合各地生物傳統生存之道,再加一點新意念,遂創立一個新理論,提倡一套順應大自然的設計系統,希望人類的生活對環境和社會不會有損害,並尊重地方文化。

「永續栽培」着眼於人與生態平衡和環境的相互關係,認為我們應該應用傳統知識,選擇「風水地」而居,因應氣候環境,設計興建居所,並種植合適植物配合建築物,確保居住舒適,又在不同季節種不同蔬果,飼養家禽牲畜……,這是最原始的生活模式,以自然為依歸,與中國三千年前老子的「自然為本」精神有點近似。

「永續栽培」提倡三點倫理精神: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這看似老生常談,若單以三點為起點,香港又有幾人達標?

Bill Mollison等人於七十年代已著書立說,推廣這種精神,而且身體力行,在澳洲建造Crystal Waters Eco Village和Fryers Forest Eco Village生態村。八十年代開始,把設計理論編為兩星期的「永續設計專業」課程,並推廣至全世界;香港自去年開始,此課程已滙集為十四個星期天的課程,在嘉道理農場和永續栽培學會定期教授,並頒授證書。

農耕都市 可以並存

也許有人質疑,這套理論只適用於農村,城市又如何實踐?其實,實踐的方法很多,譬如「永續栽培」提倡「在地製造」食材、減低碳排放和碳足印,是保護地球方法之一,何況種植食材也可綠化環境,減低熱島效應。在香港,永續栽培學會提倡「三台種植」,即盡量利用城市的生活空間,例如可在天台、窗台、露台等地方栽種。去年開始開班教授天台種菜的課程,大受歡迎。在中國上海、大連、美國紐約等,天台種植早已盛行,可見在巿區種植食材是可行的!大家不妨抽空試種,過程除可怡情養性,又可享用自家栽種有機菜。

在建築和地方規劃方面,「永續栽培」的理念以尊重傳統智慧中的被動式設計為主,整體家園的規劃,以方便為原則,順應方位安排植物品種、水源利用等。在周詳的設計下,農耕與都市是可以並存的。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是,在東京鬧巿六本木,除了購物商場外,高層建築物頂部是一個多元化的大花園,有大樹、水池,並種有米和菜。理念是「在地製造」食材、減少生態足印,社區共同參與耕種,加強和諧。這是城市中的綠洲,非常成功,這設計可鼓勵社區的參與,亦有分享精神,完全符合新一代城市建築設計的多樣化和社會功能。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本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不代表學會立場。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