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8日
一場五百年一遇的極端暴雨,考驗着特區政府的災難應變能力。平心而論,香港市面能在暴雨後24小時大致回復正常,表現着實已經不錯,但整個應對過程卻顯現了香港社會面對暴雨的能力遠不及面對颱風。光是所謂「極端情況」的具體安排已經令不少市民無所適從。更甚者,就是僱傭雙方對黑色暴雨警告下的工作安排也似乎並不清晰。
首先,按照天文台對發出黑色暴雨警告的說明,該警告生效時,市民應留在安全地方。按照有關說明,除非僱員屬惡劣天氣下必須值勤的員工,否則應不用返回工作地點。但是,不少僱員都反映僱主以部分公共交通仍有運行為由,要求他們在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時上班,這實在是極不理想的狀況。
不僅如此,筆者更見過有員工手冊訂明黑色暴雨警告下所有員工仍須返回工作崗位,即使是文職人員也不例外。如果員工因天氣或交通狀況導致未能上班,必須主動聯絡上司作出安排。也就是說,這位僱主的想法是: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時是須要上班的,毋須上班只是在特殊情況下給予員工的酌情安排。這個邏輯明顯與天文台對黑色暴雨警告的說明,以及政府當局的說法南轅北轍。政府當局,特別是勞福局和勞工處必須就此作出跟進,以便僱傭雙方都更清晰地就暴雨下的工作安排作出規範。誠然,由僱傭雙方協商的做法實在不太可取,因為僱員通常是弱勢的一方,由僱傭協商的話,結果只會令僱員暴露在安全風險之中。
另一個值得檢討的地方,是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的準則,因為只有維持一套清晰而穩定的準則,整個社會才能夠在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中累積經驗。倘若天文台每次發出警告的準則都不一樣,勢將令市民和政府應對暴雨出現困難。
根據天文台的說明,發出黑色暴雨警告的準則是「香港廣泛地區預料或已經錄得每小時超過70毫米的暴雨」,但是如果我們翻查9月8日的雨量紀錄,會發現香港的雨量在當日上午已經低於黑色暴雨警告訊號發出的水平。天文台實在應該向公眾說明當日遲遲不取消黑色暴雨警告的原因,讓市民理解天文台的理據和準則。
按照筆者的估計,天文台當日在雨勢減弱後選擇暫不取消黑色暴雨警告的可能原因,是基於市面的狀況仍然存在風險,特別是水浸和山泥傾瀉風險仍然頗高的情況下,避免市民在黑色暴雨警告訊號取消後立即恢復出行,暴露在風險之中。但事實上當時政府當局已首次宣布香港處於「極端情況」,社會運作的安排與八號熱帶氣旋警告訊號生效時相同,按理天文台毋須以不必要地維持黑色暴雨警告來告誡市民繼續停留在安全地方。
這樣就衍生了另一個值得討論的課題,就是香港社會明顯不熟悉「極端情況」下應有的社會運作,否則天文台就不須遲遲都不取消黑色暴雨警告。政府當局實在須要思考如何更清晰地向公眾說明「極端情況」下的社會運作,僱主、交通營運商及其他公共服務機構也應該清晰說明在「極端情況」下的運作安排。
有人可能會問,政務司司長不是已講得很清楚,「極端情況」等同於8號熱帶氣旋警告生效時的做法嗎?不錯,如果社會真的如司長所言般應對,一切就很清楚,但事實卻不是這樣。舉個例,8號熱帶氣旋警告生效時,公共巴士服務理應停頓,但不少巴士路線在9月8日早上已陸續恢復有限度甚至正常服務,這就與平日8號訊號生效時明顯不同,政府當局是不是應該就暴雨情況下的「極端情況」作出更具體的說明呢?
隨着全球極端天氣愈來愈頻發,「極端情況」的安排派上用場的機會只會有增無減。因此,社會不同層面的個人和機構,特別是特區政府,必須更具體,更清晰地就暴雨和「極端情況」下的社會運作作出適切安排,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市民的生命安全絕對比經濟活動更加重要,還望諸君慎之!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給傳媒一個健康的未來 |
上一篇: | 檢討放寬辣招 促樓市重回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