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
最近一些日子,行政長官李家超很忙,為10月25日發表的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已開了多場諮詢會議。前天,他還和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律政司司長林定國等21位司局級官員風塵僕僕落區諮詢,與約120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市民互動交流。互動的範圍也十分廣泛,包含地產房屋、交通運輸、創新科技、金融、文化體育、教育、青年、扶貧、醫療和社福等許多議題。
李家超對於《施政報告》非常重視和緊張,他計劃舉辦逾30場諮詢會,廣泛聽取不同界別代表和市民的意見和建議。除本港社會極為關注《施政報告》的難點、痛點、增長點、潛力點,中央領導、中央涉港部門、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都十分關切。此前,李家超已經進行了多場公眾諮詢,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諮詢活動將更加密集。
那麼,今年的《施政報告》諮詢應多關注什麼呢?
聚焦「難點」求突破
《施政報告》諮詢的用意,首要一條是為了解決難題。因此,應該聚焦「難點」多諮詢。
以公屋建設為例。中央領導深深感受到住在「劏房」的居民多等一天也嫌長,一直指示特區政府須盡快讓「劏房」住戶搬出來。李家超上任後,政府在公屋建設開始破題,總算有了「曙光」。
但好事總多磨。公屋建設引發社會爭議不斷。選址偏遠,居民不願意居住,浪費資源;選址在繁華地段,相鄰的居民反對,聲稱影響了當地的生活品質,拉低了房價;將粉嶺高爾夫球場收回一部分用於建設公屋,又引來相關群體反對。至於「簡約公屋不簡約」的問題,也成為爭議的熱點。
眾人之事,應有眾人想辦法解決。針對「公屋建設」這樣的特大難點問題,政府應多組織一些公眾諮詢活動,也可對諮詢形式做適當改革,不一定把公眾截然分為幾個群體來諮詢,還可以組織社區人士、「劏房」住戶、地產企業、建築專家和政府官員坐在一起,大家各抒己見,多一些「思想碰撞」,也許能找到解決難題的好辦法。
難點當然不止公屋建設,本港人士北上廣東養老漸成趨勢,怎樣讓長者的「跨境醫療」更便捷,也是一個不小的難題。這裏面涉及到許多具體事項,比如,醫療資格的相互認證、藥品及醫療器械的相互流通等等,都需要透過公眾諮詢汲取智慧。
還有,香港低生育率也是一個難題。年輕人不願意生育,既涉及到生育觀念,也涉及到養育成本,而養育成本又涉及到住房、教育、醫療等等諸多問題,十分複雜。當然,這個難題並非短時間可解決,但需要針對年輕群體多諮詢,聽聽他們的心聲,打開解決問題的思路。
聚焦「痛點」補短板
香港的「痛點」很多,從回歸26年的時間段來看,香港至少有兩大「痛點」不容忽視。
其一,國民教育缺失。國民教育涉及到「香港之穩」。香港回歸後,沒有進行「去殖民化」,成年人的國家觀念原本就不太強,由於學校國民教育的缺失,回歸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同樣國家觀念不強,這些問題在「修例風波」中充分顯現。
此次公眾諮詢中,有人建議設立「抗戰紀念館」、「中共黨史館」和「國家資料館」,中小學每周要有書法課。這些建議很有道理。針對「國民教育」這個痛點,在公眾諮詢中還可再多多徵求愛國愛港陣營人士的意見。
其二,創科發展滯後。創科發展涉及到「香港之興」。香港的創科發展原本有很好的條件,香港是國際大都市,可以吸引國際各領域頂尖人才;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可以為創科項目提供強大的金融支持。然而,特區首屆政府提出的「數碼港」計劃因種種原因擱淺,錯失發展良機。試想,如果該計劃能夠順利實施,今天的香港就不僅是「自由港」了,而應是「自由港+數碼港」,發展步入新境界。
日前,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對華投資限制令」,對中國的半導體、微電子、量子訊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領域進行投資的限制,此限令涉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美國是全球科技實力最強的國家,這項禁令對香港發展創科增添了不少困難。面對美國對華合作的大門愈來愈關緊的情況下,香港如何走好自己的創科之路,特區政府應透過公眾諮詢,聽取有國際視野、有豐富學識、有深度研究的專業人士的意見。
聚焦「增長點」優結構
本港第二季度經濟增長放緩,由第一季度的2.7%降至1.5%。近日,特區政府將全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預測,由5月複檢時的3.5%至5.5%,修訂為4%至5%。下半年經濟增長點在哪裏?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已經表示,主要依靠訪港旅遊業和私人消費。
訪港旅遊情況在變。年初,輿論普遍看好恢復通關後內地遊客爆發式增長,但上半年內地遊客數量尚未恢復到2018年的同期水平,反映出內地遊客對香港的興趣在衰減;此外,內地遊客口味也發生了變化,以往購物「血拚」的場景明顯少見,來港的年輕人更注重「文化遊」、「深度遊」,反映出香港「購物天堂」的優勢在衰減。再從訪港遊客的結構來看,內地遊客仍佔八成左右,恢復通關後,香港並未吸引到更多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遊客。
私人消費也不樂觀。在後疫情時代,特區政府採取「組合拳」,旨在撐住本地消費,包括推出電子消費券、舉辦「開心香港」活動等,但出人意料的是,本港居民北上廣東、特別是北上深圳消費的熱情很高。這其中有滙率變化的原因,也有我們鄰居的消費環境、服務水平更具誘惑力的原因。
怎樣打造吸引內地遊客的旅遊項目?怎樣說好「香港故事」、吸引更多國外遊客來港?怎樣把港人的消費留在香港?解決每個問題都需要系統謀劃,需要高招、奇招。特區政府應聚焦「增長點」,多諮詢廣大市民的看法和觀點。
聚焦「潛力點」拓空間
今年二季度,貨物出口和投資拖累了香港的經濟增長。受國際市場的影響,貨物出口下挫;受美元加息等因素的影響,投資受挫。這是不是就無解呢?不見得!「天無絕人之路」。政府公眾諮詢應聚焦「潛力點」,尋找新的突破口,拓展發展空間。
內地經濟增長勢頭勁,應該把目光向內挖潛力。香港二季度經濟增長放緩,但內地二季度經濟增長達6.3%,高於一季度的4.5%,上半年整體增長5.5%,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居於首位。香港應搭乘內地發展的「快車」。如何「搭乘」?涉及到制度創新、政策對接等一系列複雜問題,特區政府應聚焦這個「潛力點」,透過找企業、找專家、找巿場,多方諮詢謀良策。
「西方不亮東方亮」,應該目光向外挖潛力。香港的出口主要是面向歐美,在中美博弈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美國和歐洲對華貿易戰、科技戰必然殃及香港。香港「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應面向東盟、中東等地區發展貿易,逐步推動貿易多元化。香港發展貿易的優勢明顯,既有區位優勢,也有現代服務業的優勢,還有法治環境的優勢,香港完全有自信改善貿易結構。當務之急是:怎樣把「想法」變成「做法」,讓好思路變成好辦法?特區政府應透過公眾諮詢,吸納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見。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十分重視聽取民意。他今年4月來港考察時,與本港政界、商界、教育界、科技界以及普通市民,乃至學生代表進行了廣泛交流,傾聽各界對於香港發展的看法,對香港經濟民生的難點、痛點、增長點、潛力點均有涉及,對特區政府寄予厚望。
公眾諮詢是聽民意、找問題、拓思路、謀措施的過程,問題抓得準是前提。無論是中央,還是香港各界及廣大市民,都期望特區政府透過深入細緻的公眾諮詢,鞭辟入裏、析毫剖釐,找準問題,對症下藥,早建成效,使「興」的動能愈來愈強勁。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偵查報道的四種繁衍方式 |
上一篇: | 人口反彈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