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
疫情期間,香港人口銳減,從最高752萬跌至734萬,大量負面評論不絕於耳;時至今日,最新數字大幅回到749.8萬,跟疫前高位只差2萬多,卻不見輿論湧現分析,包括此前一直圍繞人口變化大做文章的。這是源於大跌眼鏡、驚魂未定?抑或不符合唱衰主旋律,所以寧願淡化處理?
其實,唱衰者毋須太過灰心,因為客觀仔細研究今次人口反彈,結果其實好壞參半。
流動人口增 通關舊常態
早於兩年前,即香港人口下跌漸受關注,筆者已撰文〈人口減少的真相〉(詳見2021年8月24日《信報》),解釋疫下通關嚴重受礙,才是推低整體人口特別是流動人口的最大元兇。事實上,今次整體人口之所以反彈,流動人口反彈正是最大推手。所謂「流動居民」,簡言之是在統計時點的前後半年內,在港逗留時間多於一個月但少於三個月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多於三個月的,統計處則定義為常住居民,常住居民包括了香港非永久性居民,譬如外傭)。統計處資料顯示,疫前香港流動居民人數一直高企20萬以上,2017年最高更逾23萬,惟2019年開始下跌,2020年跌穿10萬,2021年更低至7.84萬;然而,隨着疫情最壞時刻過去,2022年回升至15萬,最近且反彈到24.87萬,不單恢復至正常通關下的舊常態,甚至較疫情前還要高。
當時文章已指,「不難預料,假以時日,當各地恢復通關,流動人口重臨香港,屆時香港流動人口的數字,便很可能從今日的6.42萬(註:這是當時的臨時數字,後來修正為7.84萬)大幅反彈至昔日正常的20多萬水平──那時候,就不要錯誤解讀為『移民潮』出現『回流潮』!相關『回流潮』可能只是短暫回港而非長期回港呢!」
「回流潮」的追蹤實況?
上述絕非什麼「神預言」,一來是爬梳過人口資料就可輕易得出的結論,二來預言中也可能存在不準確地方。再細看按年齡分類的人口結構分布,可知人口反彈是不平均、不全面的:人口增加最多的,主要是60歲以上人士,從2019年底的195.5萬人,增至最新的228.3萬人;反之,20歲至59歲一群,同期則從443.5萬人減至416.3萬,即青年減幅幾乎等同長者增幅。故此,要說香港出現「換血」,且是老化式「換血」,實不為過。
結合上面提到的流動人口因素,或可將人口反彈解讀為,疫情期間不少居於其他地方的長者,這包括來自內地及海外,或包括旅居、暫住、或放暑假的,自通關復常後都回流香港了。這究竟是短暫回港抑或長期回港?答案暫未可知──受統計時點的因素影響,若打算之後長期常住,卻僅回流不足三個月的,仍會被定義為流動人口,故在之後統計裏,不排除有流動人口「升格」為常住人口,這並解釋了為何數字更勝從前。
然而,再進一步分析按年齡分類的數據,這幅圖畫就更加清晰,甚至呈現額外新景象。方法是,統計處有提供每一年度的各個年齡人口數據,只要追蹤同一出生年份的人數變化,就可窺探相關流入或流出的情況;譬如,2019年中0歲的人口有4.68萬,到2023年中4歲的人口有4.84萬,可知期內淨流入了1600人。
先比較疫情前的2015年中至2019年中的四年追蹤變化,作為一個正常基準,然後才對照疫下的非常情況。如【圖1】示,疫前香港青年人口出現明顯的淨流入情況,故期間出生率雖拾級而下,整體人口還是持續增長;至於長者的數字明顯下跌,理由並不在於「流失」,而是遺憾地陸續離世了。值得留意的是,60歲的人口增幅一支獨秀,原因相信與年齡抵達福利政策門檻有關,所以湧回香港享「福」。
【圖2】和【圖3】則分別展現了截至2022年中和2023年中的相關4年追蹤變化。先談前者,此乃涵蓋2018年中至2022年中,即香港人口跌幅較為顯著的時間,圖裏清楚反映幾乎所有年齡層都現流失問題。特別是,與上述基準參照相比較下,撇除60歲或以上的回港享福及離世因素,由4至59歲都普遍下跌,說明期內淨流失問題嚴重。至於後者,即涵蓋了2019年中至2023年中的變化,則見18歲至35歲扭跌為升了,反而處於就學年齡的17歲以下者,和36歲至60歲的壯年人士,跌勢則續維持,但幅度明顯較前收窄,另外65歲以上的跌幅亦然。
綜合以上三張具追蹤成份的圖表,和前述沒有追蹤成份的人口年齡分布,可以作出以下總結:
一、 最新長者人口較前上升,但在追蹤之下卻反而報跌,意味除了其他地方回流香港的淨移入因素,人口老化也推高了長者人口。譬如4年前61歲、65歲、69歲的人口分別為12.56萬、10.04萬、8.42萬,時至今日他們已分別65歲和69歲了,所以現時65歲的人口升至12.76萬,69歲亦升至10.09萬,不難看到只看同一年齡的群體集體老了4歲,所以相關人口增長很大程度是老化而非流入所致。
二、 18至35歲一群的扭跌為升,連同17歲以下和36至59歲的跌幅收窄,是否意味了「回流潮」出現了?相信不中亦不遠矣。先釐清,上述是宏觀人口數據,包括了常住居民和流動居民,也包括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換言之,港人自己的回流,以及疫情期間離港回鄉,現在則重返香港的留學生和派駐人員等,兩者俱會推高人口數字。惟考慮到,非永久性居民只會撥入常住居民計算,而現在恢復最猛的乃屬永久性居民的流動居民,所以港人自己的回流料佔多數。
三、 無論如何,60歲以下人口仍錄淨減少,除了非永久性居民尚未返港,很大程度是永久性居民移居外地所致,筆者稱之相對堅定的移民潮群體。從淨減少情況可知,他們以35歲至59歲佔多,不似18至35歲已變淨流入,原因相信是這群人整體條件普遍較優,要麼有能力在移民後找到較佳工作,要麼有財力即使收入下降仍可留守當地,甚或乾脆退休享受人生,所以可以堅定地移民離港;再結合18歲以下者跌勢未止,不排除正是這批壯年攜同子女移民別處。
最大挑戰 還是人口老化、少子化
重點來了:這段時間裏,香港青壯年人到底流失多少?撇除60歲以上的人口變化不算,截至2022年中的4年裏,追蹤下4歲至59歲的人口淨流失為9.1萬人,18歲至59歲則淨流失近7萬人;而截至2023年中的4年裏,追蹤下相關年齡層,前者最新淨流失數字大減至1萬人,後者更少至不足4000人。當然,一再強調,這個數字不代表所有早前移民離港的,今日皆已回流了,因為早前離港及今日回流的,還包括了非永久性居民的數字;不過,這裏到底反映一個關鍵事實──這批正值勞動人口黃金年齡的一群,並沒出現坊間所謂的嚴重流失情況──即使在沒追蹤下,因人口老化及出生率低等理由,整體勞動人口還是減幅不淺。
再回到文初提及的一個數據:簡單按年齡分類,香港的確出現了「換血」,即長者多了、青年少了的現象,那麼為何現在又說勞動人口沒有流失呢?兩者其實並不矛盾,因減少與流失是兩個概念。答案其實在上文已清楚交代了:因原本不屬長者的,也年華老去以致長者多了,也導致59歲以下的勞動人口減少;移民潮確令勞動人口出現流失,但對勞動人口減少的影響卻不及人口老化嚴重。
【圖4】正比較了2019年中和2023年中香港人口的不同年齡分布,清楚可見兩條線出現明顯向右橫移情況。舉個例子,2019年中人口最多的是56歲這個年齡,到2023年即4年後,便順理成章地向右橫移至60歲。以統計處的勞動人口定義是15歲以上者,而市場上一般退休年齡定於65歲,結合此兩因素為標準:在過去4年間,一方面向右「跌出」勞動市場的長者,即2019年為61至64歲,2023年為65至68歲的,已涉46萬。
另方面向右「跌入」勞動市場的青年,即2019年為11至14歲,2023年為15至18歲的,則僅不足2.3萬人!試問,香港勞動人口豈有不跌之理?可見,除非持續輸入新的人口,否則香港何來補充因人生老化和少子化而失去的勞動力?
再按上述「後浪推前浪」的邏輯推算,按照2023年的年齡分布進一步右移,有鑑現時35歲以下的青年人口滑坡式減少,30年後將有逾355萬因年屆65歲「跌出」勞動市場,意味此30年內要每年平均有約12萬新血補充才成,但最新香港在少子化下,近年年均出生人口卻僅3萬多!即使疫前也只有5萬多!相關每年涉及數萬人之譜的龐大缺口,誠難單靠本地人口來自然「跌入」勞動市場來補充,儘管現在加緊「造人」也會遠水難救近火,必須靠從外輸入勞工來主動「納入」或「搶入」方成,特別是補給現成的青壯年勞動力。
統計處同日還更新了人口推算,已預料未來15歲至64歲的人口比例,將從目前的68%,降至2036年中的61%,到2046年就降至57%,反之65歲以上的,則會從20%,分別升至32%和36%,即從每5名市民才有一名長者,變成每三名市民就有一名長者!至於年齡中位數,亦將從現時的47.3歲,老化至2046年的55.5歲。
而可悲的是,統計處在刺激生育方面也甚為悲觀,認為每年出生人數只會反彈至2027年最高的4.2萬,之後又會重新跌至3萬多的水平,即跟疫情3年的情況無異。
的確,筆者在〈為何生育?This is the question!〉的文章指出,生育率低迷不見得可簡單透過經濟、政策等谷高,因為更多在於價值觀轉變層面(詳見2023年8月3日《信報》)。故此,為了回應上述老問題,實事求是的做法,而非受制理想主義,輸入外勞絕對是不可抹殺,甚至是唯一的可行出路。
一再強調,惟有準確斷症,才可對症下藥。假如因為泛政治化干擾,而導致香港在人口政策及勞動人口的判斷上有失偏頗、錯誤立論,又怎樣開出有效藥方,繼而治好相關疾病?人口減少的真相,我們既要認清;人口反彈的真相,也要準確傳遞。輿論有沒有盡好應有責任?
除了解釋政策,政府又有沒有向公眾解釋現況,「說準香港故事」?至於社會各界,亦有沒有民主之下的當家作主、自己建設好自己地方的應有精神,不再停留「下位思維」或「破壞思維」,共同凝聚解決問題的辦法?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施政報告》諮詢應多關注什麼 |
上一篇: | 中秋起動谷夜市 商界度橋費思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