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8月3日

李子衝 觀潮篇

遊客何來

疫情過後,香港全面恢復通關,各界憧憬旅遊業復甦,零售生意暢旺,經濟好景。可惜世事往往不似預期,復常之後,市面淡靜,可能大家慣於新的生活節奏,少出早歸,晚間消費明顯減少,原本人頭湧湧的地方變得冷冷清清,就算政府派發消費券,也激發不起多大熱情。遺憾在不少捱過了疫情的食肆和零售店舖,被迫結束營業,灑下多少辛酸淚水,令人茫然。

看看本港經濟數字,雖然政府維持今年本地生產總值增長3.5%至5.5%的預測,但是在對外貿易方面,商品出口,無論輸往內地、美國及歐盟的均出現減少,以至亞洲市場也繼續錄得不同程度的跌幅。統計處7月公布的具體數字:5月份的出口按年跌幅為15.6%,6月份亦按年下跌11.4%。數字反映在環球經濟增長減慢的影響下,香港的出口表現短期內會繼續顯著受壓。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對外圍經濟疲弱顯然沒有什麼板斧,他於是緊跟內地,成為「內需派」,希望刺激本地消費,支撐短期經濟局面,可是力度似乎未足夠,未見大幅回轉。內地激活市場有幾大方向,一是鼓勵購買家庭用品;二是傾力銷售汽車,特別是電動車;三是放寬置業,增加社會購買力,帶動經濟。

香港只有在消費券方面投放330億元公帑,效果短暫;電動車的優惠政策沒有加碼,有些如屋苑住宅安設充電裝置基金,跡近尾聲;買樓辣招,堅持不肯放鬆,所謂依賴內需,實在困難重重。政府應該想辦法激活樓市,提升交易量,增加庫房收入,才可以帶動本港經濟發展。

另一項能夠刺激經濟的範疇當然是旅遊業。恢復通關,香港各行各業都希望旺丁旺財,可是事與願違,反而復關後,香港人北上特別去深圳的人很多,來往關口的火車、巴士經常爆滿。原因很簡單,內地物價相宜,消費平,兼且三年疫情,它們的發展未有停下來,逐步追近香港水平,因此大受歡迎。很多朋友說遊玩一整天,消費相當於香港一半,至多三分之二價錢,難怪成為他們周六、日的定期節目。

過往,香港享有「購物天堂」的美譽,吸引內地與外國遊客,主要因為我們是免稅港,東西文化交流的地方,貨品各式各樣、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給;價錢平、色樣多,從自由行開始,便形成拖喼滿街現象。今日香港地貴人貴,中央並且訂定《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除了吸引投資之外,更新了離島旅客免稅購物,規定16歲以上憑機票、火車票、船票到特許經營免稅店,每人每年免稅額由3萬元提高至10萬元,接去了不少生意,特區政府要爭取中央同樣待遇,才可以爭取遊客來港購物。

此外,到過內地的旅客都會感覺香港景點的玩意太過保守。香港四面環海,應該多辦親水活動,但是我們的岸邊裝滿欄杆,總有一欄之隔。記得在杭州西湖,湖邊有石級引領你到湖中,一享西湖之水,多麼親切;最近到南京玄武湖,湖中有很多電船租用,讓你走遍湖水每一角落,方便有趣,輕鬆浪漫。雖然間有碰撞,絕不引起危險,而香港的規條總是安全無限,灣仔海濱的維港水上單車,只能在岸邊浮游,逼在海堤之內,也親不到什麼維港,遊客怎會樂而忘返。

另一例子是電動移動裝置,同樣安全至上的理由,全面限制使用,最近才開放單徑試驗;若果香港能夠建立一個龐大的電動風火輪公園,肯定吸引大批年輕遊客,不知道文體旅遊局有沒有這等計劃呢?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