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日
唐.劉禹錫(772—842)詩云:「渡頭輕雨灑寒梅,雲際溶溶雪水來。」展現冬梅在雨潤水養、水土演化中的自然景觀。
在當今社會,民營企業如花木有甘露時雨之潤養、避刀斧之濫伐,才能「盡其美致其用」(儒家經典《荀子》語)。營商環境的改善,正像自然生態的治理、修復,旨在構建或優化可持續發展空間。營商環境的整治,如以法治、公平為本,完善市場規範,自有可能激活民企發展的動力。
7月19日公布的民企31條(下稱「31條」),就是有意改善營商環境的政策文件。7月24日國務院發改委發布的民間投資17條(下稱「17條」),則是鼓勵民間投資的「請帖」,關乎提振投資意欲。
與這兩個文件配套的,還有協調類的部門文件,如國家稅務總局的《支持協調發展稅費優惠政策指引》(澎湃網2023.7.26)。這是針對房地產業困境、減少「鬼屋」(空置屋群)的應急舉措。
這一系列文件,突顯「經濟形勢嚴峻」,當務之急是恢復或提振內地民企、港澳台商和外商的投資意欲,在資本投入中提供或拓展就業空間。
文件對改善營商環境的闡述,涉及市場准入壁壘、地方保護主義、身份歧視和要素歧視,亦觸及「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商界有改善的憧憬,也有人憂慮「空談」。
訂投資17條 牽着牛鼻走
「17條」與「31條」配套,是發改委下達的部門文件,編號為「發改投資[2023]1004號」(2023.7.14成文,2023.7.24發布),全名為《關於進一步抓好抓實促進民間投資工作努力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的通知》。
「17條」分為四大項:提振投資信心、聚焦重點項目、健全保障機制、營造良好環境。其「內核」是強調官方對民間投資的引導角色、宏觀層面投資項目的界定;也提到政策、規劃的「落地」即「落到實處」。其用意是形成「牽着牛鼻子走」、牛隨牽者走的互動。
「17條」引導民間投資聚焦的重點項目,是交通、水利、清潔能源、新型基礎設施、先進製造業、現代設施農業(第3條);其次,是「特許經營項目」(第4條)。
從官方劃定的聚焦範圍,可看出整體經濟發展的取向,是加快經濟轉型,從「量增型」向「質升型」轉化,產品鏈從低、中端轉到高端。傳統的粗放式製造業、有泡沫危機的房地產項目,不在聚焦內。
「17條」的引導不只在聚焦範圍,還在於對泡沫風險的防範。第7條稱:「引導民間投資科學合理決策……避免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槓桿投資,防止資金鏈斷裂等重大風險。」這是針對大地產商盲目擴張、過量借貸跨行業投資,造成泡沫危機諸如「鬼屋」。
「17條」也有要素保障的承諾。所謂要素,是指生產要素,含生產所需的用地、人力、信貸、原材料(如礦物、森林資源)。第9、10條提到,對生產要素保障「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幫助民間投資項目解決融資困難」。民企面對的,不只是向官方銀行貸款難度較大,且有利率差別之困。2021年企業平均貸款利率約4.61厘,民企利率則高至5.26厘(愛思想網2023.7.24陽鎮文)。這種不同於國企的「差序格局」,被民企視為身份歧視、要素歧視。
走法治之道 有市場規範
在法治軌道上,如有完全的市場經濟(自由經濟)體系,所有企業主體應有「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的待遇。在法治、規則基礎上的秩序文化中,企業分享有序的公平競爭、經濟自由,比較可能激發更大的創新動力。
全球有公信力智庫關於社會發展的各類指數中,各種自由度和廉潔度排高位的,絕大多數是法治的發達國家或經濟體,人均GDP高,有完全的市場經濟體系,市場規範機制比較完善。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的營商環境排名(BER),2023年第二季度的前10位是:1新加坡,2加拿大,3丹麥,4美國,5瑞士,6瑞典,7香港,8德國,9紐西蘭,10法國。亞太的澳洲、台灣、南韓,都在20位之內。EIU的評估報告指出,全球的營商環境以西歐和北美最佳,亞洲的新加坡保持領先地位。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的全球經濟自由度排名(2022年度),前15名是:1新加坡,2瑞士,3愛爾蘭,4台灣,5紐西蘭,6愛沙尼亞,7盧森堡,8荷蘭,9丹麥,10瑞典,11芬蘭,12挪威,13澳洲,14德國,15南韓(2023年公布,香港被剔除評估之列)。
上述15位或後續的15位,絕大多數是西歐、北美和太平洋(澳紐)富裕國家,人均GDP(IMF更新數據,2022年度,美元)多在3.5萬以上。其中,排第6的愛沙尼亞人均GDP約2.86萬,遠超發達國家的最低門檻(約2.4萬),較之近鄰白羅斯(約0.78萬)、俄羅斯(約1.54萬,僅略超過全球平均數)強得多。
比較觀察下 說愛沙尼亞
在蘇聯解體(1991)前,愛沙尼亞是蘇聯在東歐波羅的海沿岸的3個加盟共和國之一,脫蘇成為主權國家後,徹底改革政治體制,拋棄斯大林模式的集權計劃經濟(命令經濟)體系,走自由、民主之路。
在構建法治的基礎上,愛沙尼亞建立市場經濟體系,改變了原來經濟落後的狀況,民眾的物質生活、福利待遇大大提高。在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原東歐8個共產黨國家(波、捷、匈等),處於自由和經濟發展的領先地位。
同在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也實現了自由化、市場化、西歐化,已略超過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最低門檻。俄羅斯和白羅斯的經濟遠遠落後,他們是政治強人集權的威權主義國家,計劃經濟體系弊端的沉澱多。
以比較研究的視角觀察,民間投資意欲或企業發展動力,需有法治的堅實基礎、市場公平規則的有效約束。
保障之承諾 民企盼兌現
「31條」和「17條」都不迴避法治保障的不足,觸及「執法司法中的地方保護主義」,提到「健全冤錯案件有效防範和常態化的糾正機制」,「規範公平發展落實到位」。
保障的話說多了,許多民企覺得「麻木」。北大一位著名的經濟學教授提到法律是一套、實際的是另一套之弊【見表,5項】,折射投資信心不足的困惑。
就自然生態環境而言,「天」最公道,其露滋雨潤,對花草樹木是普惠式。恰如《呂氏春秋》云:「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按:不阿,泛指不阿諛、不偏護)。」
社會生態包含營商環境,也少不了公平的有效機制。以顏色分群、築「親疏有別」鴻溝,使個人或企業沒有歸屬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遊客何來 |
上一篇: | 為何生育? This is the ques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