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日
香港出生率低迷,疫下三年情況更甚,去年只有3.25萬名嬰兒呱呱墜地,較疫情前少了2萬,較十年前更少了近一半,也莫說僅相當於六十年代初不足三分之一。長此下去,香港人會否滅絕?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每名女性至少要生育稍多於兩個嬰兒,即人口替代率至少達到2.1,自然情況下人口才不會減少。香港每名女性的生育率去年低至0.701,且自八十年代起已跌穿2.1。毋須水晶球,已知香港生育形勢有多嚴峻,如何鼓勵生育遂成為各界關注的議題。
生育低迷 全球通病
一再強調,任何數字倘沒比較就意義不大。香港出生率之低,除了跟上述人口替代率比較,以及跟過去作出比較之外,還要跟全球各地一起比較,因出生率下跌份屬全球通病,不獨香港患病:
由於不同地方的統計有異,例如香港是撇除外傭計算,新加坡則撇除佔人口三成之多、以外勞為主的「非居民」,而美國官方統計則主要涵蓋15至44歲的女性──香港統計處曾有類似專題研究,但所採用的年齡別生育率(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 ASFR)是涵蓋15至49歲。所以,為統一起見,避免蘋果與橙的比較,以下將以世銀最新數據為準。
當中,南韓乃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地方,每名女性生育率為0.8,跟香港一樣。值得留意的是,過去幾年香港出生率均稍稍高於南韓,譬如2019年香港有1.064,南韓則為0.918,所以說當地問題較我們嚴重絕不為過。至於最新數字少於1.2的地方亦有不少,除處於戰爭狀態、女人可以離國男人必須留守的烏克蘭外,澳門、內地以至新加坡,還有西班牙,都屬此列。至於介乎1.2至1.5之間的國家,日本固然榜上有名,另外尚有芬蘭、瑞士、加拿大、意大利、盧森堡、泰國等地區。疫情份屬非常時期,疫前情況如何?以2019年為例,上述地方的出生率皆一概低於1.5。
可以看到,由亞洲到歐洲,由民主地方到非民主地方,以至被視為居住條件較佳的,甚而被捧為孩子成長天堂的,都陷入了低出生率之窘。要說低出生率是全球通病,實不為過。事實上,世銀資料顯示,最新全球平均出生率只有2.27,不單少於2019年的2.36,也少於十年前的2.53──不單拾級而下趨勢明顯,相關數字且愈來愈逼近2.1的人口替代率。
美國、英國之類不在名單之內,是否意味當地成功規避低出生率風暴?兩國的出生率,疫情前後都分別有1.6和1.7,縱仍低於2.1這個分水嶺,但表現尚算不差。然而,這好大程度是受惠移民政策,所指是移民的生育率往往較高,因而遮蓋了本地人的低出生率。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最新資料指出,截至2019年,每千名14至44歲女性就有58.3名嬰兒出生;按母親的種族分類,非拉丁裔白人的數字為55.3,亞裔為55.6,而非裔或黑人則為61.9,拉丁裔更高至65.3。英國以來源地為劃分,嬰兒母親為波蘭人的比率最高有2.6%,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均為2.5%,印度則佔2%,孟加拉和尼日利亞亦有1%左右;總的來說,來自英國以外的嬰兒母親,2019年高佔28.7%之多,近十年來的比率一直超過四分之一。不問可知,倘若撇除相關非本地因素,彼岸出生率可以維持相對較高嗎?譬如英國,倘把出生率扣減四分之一,則只剩1.2,情況不見得特別樂觀,跟日本之類不相伯仲。可以說,移民本身既是生力軍,亦為新生力軍重要來源。
香港要刺激出生率,善用移民政策無疑是一大辦法。正當英國一定程度依賴其他地方的人前來生育,包括來自東歐、南亞、非洲等地,香港早幾年盛行「雙非」來港產子,無疑有助於補充香港人口,特別是延後了「殺校潮」威脅(詳見上周文章〈學生減少的真相〉)。另外,包括「高才通」的一系列「搶人才」新政策,假如容許相關人才在港出生子女擁有居港權,更可望為香港增闢一個相對高質的人口來源。問題是,社會願意接受嗎?事實上,持BNO到英國簽證的港人,擁有英國公民身份後在當地生育,其子女也會自動成為英國公民。
病在經濟、政策?價值因素使然
的確,無論基於文化原因,抑或是政治化理由,包括排外主義、本土主義之類,追求生育率上升到底傾向不假外求,愈多本地人生育愈好。所以,解決問題的上策,始終在於谷高本地人生育意欲。
香港當前的討論主要集中分析「為何不生育」,所給出的藥方因而圍繞提供誘因、降低門檻之類,譬如在財稅層面獎賞生育、在服務層面方便育兒;此外,也有在住屋層面建議讓新婚夫婦更易上車上樓等。可是,上文之所以比較羅列各地生育情況,乃指出當中許多條件或較香港理想,都無法扭轉低出生率之窘,循此方向前進又能否收到預期效果?新加坡早於2001年已推出現金獎勵,誕下第一名和第二名新生嬰兒可獲相當於約5萬港元(今年進一步加碼至約6萬港元),於2008年起母親更可享長達26周(即6個月以上)的產假,父親的產假明年起亦將從2周增至4周,再加上當地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遠遠優於香港,惟從結果來看,當地還是無法扭轉出生率連年下跌,2000年數字尚有1.6,2010年跌穿1.2,疫下三年進一步降至1.1左右。
事實上,與其問「為何不生育」,更應問「為何生育」!不是嗎?俗語有云,「牛唔飲水唔撳得牛頭低」,當根本缺乏生育意欲,不管你把水移得多近、把水添得多滿,牛都不會主動飲水。只知政策因素或經濟因素,實屬政府萬能論或歸咎政府論,以及金錢萬能論的產物而已;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女權主義等價值觀因素抬頭,才至關重要。
簡單比對上一代人為何生育,就可理解當今世代為何不生育:
昔日的傳宗接代思維,今日已經不合時宜。新生代還有多少人持守「繼後香燈」,又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信條?生育不再是服務家族、滿足長輩,而是十分個人的決定。某程度言,之前的default模式是「必然會生」;現在,大妗姐也未必再說「三年抱兩」。
昔日的養兒防老考慮,今日亦恐反過來了。由啃老到躺平等現象愈趨普遍,今日家長已不寄望子女日後上繳家用,故生育再非「長期投資」,而更可能是「有支出、無回報」。當然,不少人仍擔心「老來無依」,所指是心理上而非物質上的依靠;不過目睹今日「移民潮」,許多父母被遺留在港,相關想法又恐打個折扣。
生育是父母本能天性,但母愛和父愛還有其他投射。養育寵物,縱不完全與生育矛盾,畢竟不少有寵物的人亦有子女,但無可否定,寵物多少發揮了疏導情感作用。何況,投放到寵物的時間、心力以至金錢,都優於養育及管教子女,因而有更大自由度,例如由假日到旅行的安排皆毋須受孩子束縛
在好媽媽與女強人之間,新時代女性似更追求後者,就連稱謂都不情願被呼「太太」。女性的家庭崗位,再非停留相夫教子,而是發展個人事業,這才是理想中的自我實現──事實上,事業不僅是掙錢途徑,亦為個人能力的認可。子女成龍成鳳,家長當然與有榮焉,但這到底不及個人成就。
有子女的家庭更完整,這幀寫照也不適用了。至少,證諸近年影視作品,多少還保留了童星?香港問題尤其嚴重,就連以家庭為本的處境劇都鮮少兒童角色。事實上,完美的家庭不再由「一家四口」之類構成,先別論LGBT的考慮,今日家庭不單兒女較少,愈來愈多情侶更選擇不婚,甚至乾脆單身不找對象。跟影視缺少兒童相映成趣,最近有首流行曲便正歌頌單身:「別自負地話單身的最慘,獨活是藝術不懂的更慘」,無疑唱出了新世代心聲。
在決定做或不做一件事情時,尤其是生育此等重大事情,雖然會受感性本能驅動,但到底會理性地權衡利弊。當生育不見得有好處、沒有動機去做,再斟酌其壞處已無關宏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重賞到什麼程度才足夠推動不想生育的願意生育?相關公帑運用是否合適兼合理?所有人所有事「總有個價」,但不代表因此就要出價或承價。
香港過去不少民調,都圍繞追問「為何不生育」,所提供的答案選項且每每限於經濟與政策層面;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則多提供一個選項,也採用了開放式的回答。其2021年底的同類民調就顯示,多達56%的非家長受訪者表示「根本不想有孩子」,至於其他原因的則佔43%;當開放式追問下去,歸納出其他原因之中,有19%是出於醫療考慮,17%是經濟原因,15%因沒有對象,10%是年齡原因,而世界狀況和環境因素則佔9%和5%。
「根本不想有孩子」
毫無疑問,「根本不想有孩子」已成國際主流。只不過,對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香港以至東亞地區,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女權主義等所帶來的衝擊更大。至於其他地方,包括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對文化的影響相對根深柢固,所以生育率下跌情況相對溫和,但近年跌幅也難以言低;另一個重點是,東亞不似西方歡迎外來移民,尤其沒有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在收入愈高則生育率愈低的基礎上,也加劇了今日東亞出現人口危機。
作為啃老族、御宅族以至草食族等諸多詞彙的發源地,早早預示了走得較前的日本深陷低出生率泥淖,最新公布包括外國人的總人口便減51萬,其中日本人減約80萬,創出有調查以來最大減幅。日本的應對做法,除了推動機械人技術外,就是增加輸入人口。去年底在日外籍居民人口逼近300萬,按年大增近10%,創下歷史新高,反映當地在堅持民族血統純正的同時,也務實折衷地意識到人口萎縮到底茲事體大。始終刺激生育說易行難,早日覺察兼接受此路不通,總好過一直走錯路,最後恨錯難返。
日本如是,其他地方亦然。香港有多少人「根本不想有孩子」?還待民調進一步查證。即使「仍然想有孩子」已淪為少數,即使功效有多渺小,繼續提高生育誘因及降低育兒門檻,總是不能排拒的做法;但必須清楚理解,這非問題唯一出路,在扭轉價值阻力方面全社會也要共同發力。其中,輸入人口正正不能抹殺,「搶人才」不應限於高端人口,低技術勞工的缺口亦須處理,事實上不少行業已見老化,其難以補充新血的問題絕對不能輕視。至於內地,因應人口紅利減少,包括在整體失業率及非戶籍勞工失業率持續下降、青年失業率卻不跌反增的前提下,新一代是否也不再願意從事低端崗位了?相關藍領工作有否需要透過輸入外勞來滿足?若然處理不善,不僅是重大經濟危機,也是重大社會危機。
首先問對問題,然後對症下藥,生育率低迷及其衍生問題方可藥到病除。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渡頭輕雨灑寒梅 平等說仍有懸念 |
上一篇: | 教堂掛國旗試水溫 表達愛國難拿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