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8月1日

黃永 政治誅心學

以證據為基礎對新聞業保持樂觀

上星期本欄提及基於網絡世界所呈現的民粹文化,加上商界藉此進一步透過操控傳媒,聯同在上位者弄權,令愈來愈多人認為全球新聞業界已陷入了不可逆轉的存在危機。

此說法套用在今日香港,大概就是過去兩年來那些「紅線處處而不知如何自處」之類的論調──然而身為傳媒人,自當明白愈是艱難,愈要堅持。

關鍵則在於如何依照實質證據,找出需要付出努力的空間。尤其網絡空間如斯廣闊,多一把聲音罵一樣的事情,到底還有什麼意義,乃是所有不在乎流量而只在乎存在目的之傳媒人或評論員,在轉型前必須捫心自問的事。

牛津大學政治傳訊學教授Rasmus Kleis Nielsen最近便提出了對新聞業界應當保持一種「以證據為基礎的樂觀」,也就是evidence-based optimism。

具體而言,我們對於新聞行業的未來仍可以留有一絲期盼,他認為最少尚有以下四個原因:

吸引付費戶兩大因素

第一,牛津大學最新的數碼新聞調查發現,35歲或以下和35歲以上的受眾分別有65%和55%的人曾主動更改網絡內容設定,受訪者表示決定這樣做的最主要原因,首先是想獲得更加可靠的新聞內容,其次是希望知道更多不同觀點,至於不想看到惡毒留言(toxic comment)則排第三,令所接收的內容更有趣反為最不重要──換言之,有愈來愈多人關注自己在網絡上看不到什麼,而這亦是專業新聞應該開拓的空間。

第二,調查同時發現,有3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主動避免接收新聞,較諸2017年時上升了7個百分點。

儘管如此,這些目前逃避新聞的人亦表示,只要新聞的性質出現轉變,他們會重新關注時事,當中首三位分別是帶有正向訊息的新聞、以解困為本的新聞,還有以解釋說明為基礎的新聞。換個角度看,新聞業界可透過報道為人類社會帶來希望的真相和客觀證據,開發新的市場。

第三,雖然不少人認為在現今的環球經濟環境之下,有必要減少訂閱網絡內容。不過調查發現,在20個有受眾願意付費訂閱網絡內容的市場當中,仍有17%的回應表示自己願意付費看新聞。

至於能吸引受眾持續付費的新聞網站或應用程式,似乎總離不開兩個成功因素:其一,自然是編採的手法和題材別樹一幟,絕無內容農場之感覺;其二,是投放大量資源作大數據分析,並透過人工智能為受眾提供切合個人需要的新聞。

第四,在平台化(platformization)甚至「平台稱霸」的新世代,新聞機構從內容分發、吸引流量乃至細微至取材風格和表達用語,看似完全受制或局限於社交平台的演算法。不過最新調查發現,網絡內其實也有不少受眾並不甘願受社交平台控制自己所接收的內容,而會主動進入個別新聞網站或應用程式閱覽新聞──這比例超過四成的市場由最高次序數起為:芬蘭、挪威、瑞典、丹麥、荷蘭、英國,然後第七位是香港,位列亞洲之首,接着是南非、瑞士、愛爾蘭和新加坡──可見以專業新聞作主打,至今仍有可為。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