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7月25日

黃永 政治誅心學

印度與以色列傳媒生態之啟示

就在全球蜂擁真人版玩偶與原子彈電影如何交叉宣傳,以及背後反映的文化現象之際,美國同期上映了一齣探討印度新聞界危機的紀錄片,進一步揭示近年新聞媒體的所謂「存在危機」(existential crisis),並不止於社交網絡的挑戰及疫情後之商業壓力──畢竟在號稱擁有世上最大型選舉的印度,作為第四權的傳媒不單未有成為有效的民主基建,政權對於異見的打壓,更是比起許多被標籤為威權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

印度新聞媒體當前所面對的重大危機,可以概括分為兩類:其一是富商利用媒體弄權,透過鞏固執政黨的地位,換取對自身企業有益之政策,更曾經出現企業和傳媒以股權互換方式輸送利益,從而維持長遠互助的關係;另外,印度法院亦不時會頒禁令,限制傳媒報道跟法官和執政黨官員或議員相關的案件。

至於衝擊印度傳媒生態的第二類危機,是編輯和監製為取悅民粹而令「新聞武器化」,也就是新聞內容並非以報道真相及說明事態發展之來龍去脈為基礎,改為主力針對其市場競爭或政治對手持續批評,乃至人身攻擊,藉以賺取收視和流量。

事實上,印度大量評論節目經常會有主持人狠狠批評不同公眾人物或機構企業,屬於「反國家」、「撐巴基斯坦」,又或是「支持穆斯林」的陣營,目標純粹為了刺激受眾產生極度憤怒的情緒反應,也就是借散播和延續仇恨來維繫一班支持者,包括散落在不同國家的印度移民。

不難看出,這種製作方式跟部分離港KOL們的維生手段,有着相同的身影和心態,並美其名為「繼續抗爭」,卻對影響實質政治運作根本毫無效果。

不少學者指出,「絕對新聞自由」由於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監管,反而不利言論自由和民主多元。就像本月以色列政府提出的傳媒改革方案,便教許多專家擔心當地的傳媒環境或將迅速崩壞──新建議打着「減少政府規管」的旗幟,把原先由兩個不同監管機構分開處理傳媒企業內新聞部門和節目單位的做法,改為由單一監管機關負責,並進一步開放市場,同時限制公營廣播機構不得跟私營媒體競爭廣告和贊助。

專家學者紛紛指出,以色列傳媒改革方案勢使該國新聞業界面對前所未見的商業壓力,即使堅持專業標準及操守的新聞從業員,也必無可奈何地花時間製作一些單純為追求流量的軟性故事,或是為求培養「忠粉」變得日趨偏激,最後走上煽動民粹之不歸路。而實際上香港也有過去標榜「專業收風」的時事評論員,轉戰網絡評論後連娛樂新聞也談個不亦樂乎,旁人看在眼裏,亦只能慨嘆搵食艱難。

話說回來,類似情況其實一早已在美國出現:新聞機構便常被批評因為過度側重中產受眾所關注的消費娛樂內容,令低收入階層及某些種族缺乏資訊,於是較容易受虛假訊息影響,而網絡以民粹為本的內容亦進一步使這種情況惡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