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7月12日

劉炳章 泛舟論章

公允看待國安 理性認識國家

七一剛過,《港區國安法》已實施三年,中央和特區撥亂反正,政治安全系數大大提升。日前港府表示《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工作已經定好時間表,最遲在明年立法,繼續完善國安工作,當中一項棘手問題是俗稱的「軟對抗」。特區高官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香港存在「軟對抗」的威脅,在相對隱蔽的網絡環境中,「軟對抗」的生存空間很大,且較難提防,在不知不覺間荼毒下一代人,窒礙人心回歸的進程。

「軟對抗」的形式五花八門,從政治意識較強的直接煽動、轉發反中亂港資訊,到以暗示、反諷形式在政治性或非政治性的議題上推波助瀾。光靠現行的《港區國安法》處理這些較為抽象、有時難以作實的罪行時,會較難執法;再者,《港區國安法》的罪行範圍未有涵蓋23條中列明的全部危害國家罪行,執行起來難免會有所掣肘。可見在《港區國安法》的基礎上,訂立更為嚴密、仔細的一系列相關法律,是必須而非多餘的。

批評者論及23條及《港區國安法》時往往將其視作「白色恐怖」,或侵害香港自由的洪水猛獸,更有論者自二十多年一直妄言「一國兩制已死」,「法治已死」等誇大之論,動輒「已死」,真不知道「一國兩制」要「死而復生」多少次?

從最基本的政治倫理上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維護主權、領土完整、國家安全絕對天經地義,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過去在反對派及西方反華勢力的操弄下,維護國家安全這一莊嚴責任被嚴重「妖魔化」、「污名化」。反對派長期佔據了定義「民主」的一席之地,把「愛國」與「民主」放在對立面上,造成思想上的遺毒。

威脅隱伏變軟對抗

尚記得當年2003年討論23條立法之時,筆者身為立法會功能組別建測規園界議席代表,親自接觸界別及不少其他專業界別如法律、醫學、工程、社福、教育等,甚多都對自己國家有莫名的強烈反對意見;而反對者當中,牽頭者都是自視為「民主自由」的資深專業界「大哥、大姐」,因而鼓動及牽引了不少思想率直及單純的年輕專業人士出來反對,而後者大多數社會歷練較為薄弱,未能立體理解國際地緣政治,更缺乏對自己國家及國際關係複雜大局的認知,自然不自覺地被牽着鼻子走,成為激烈的反對者;而當中,不少專業職系的公務員對23條立法的抗拒程度相當大,雖然20年過去了,相信不少當年的反對者仍在政府內部工作,而國際形勢不但沒有變得更穩定,相反卻更為複雜多變,要改變他們的思維和立場,相信不易,但由於《港區國安法》的實行,導致部分人「敢怒不敢言」,這些表面上壓抑,暗地裏抗拒乃至暫時隱伏的潛在威脅,正是「軟對抗」的根源之一。

平情而論,《港區國安法》真如傳聞中嚴苛嗎?其實打開網絡,把《港區國安法》與世界各國的國家安全法律作一比較,真相不言而喻。《港區國安法》涵蓋4個罪類,包括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恐怖活動以及勾結外部勢力;23條涵蓋7個罪類,兩者不重疊情況下共涵蓋11個罪類,比起外國針對國家安全立法的規模相對要小得多。以美國為例,早前有報道統計,美國從建國之初便非常重視國家安全,包括情報收集、反恐、反間諜等的國家安全法律推出超過20部(少部分已經廢除)。當然,比較不同國家地區的法律不能只看條例多寡,而應該從實質內涵出發,故此筆者在下文列舉數例,供讀者自行思考。

美英國安法更嚴厲

美國、英國等都有自己的國家安全法律,普遍有着迅速立法、中央集權的特徵。例如《美國愛國者法》(USA Patriot Act)在911恐怖襲擊後僅45天,法案終稿便經過眾議院、參議院、總統審批,當中沒有舉辦公開聽證會,法律原文共300多頁。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如此種種的國家安全法律,均屬於聯邦法律,司法上大部分案件為聯邦專屬管轄,需要經聯邦法院審理。英國的法律種類更為龐大,即便是在「民主」時代中,仍保留大量封建色彩的保護王室的法律,一些「圖謀、設想……廢除女皇陛下」的君主稱號、榮譽均屬於危害政權的罪行。反觀香港,2003年僅僅是針對國家安全而打算立法的23條,卻已足夠引發大規模示威。之後幾年,立法會及特區官員不斷備受泛民主派衝擊,遊行示威變為家常便飯;2012年反國教、2014年非法佔中、2016年旺角暴亂、2019年「反送中」黑暴、2020年泛民主派搞「35+初選」、泛民人士要求外國制裁自己國家等,處處可見對抗顛覆國家行為、針對國家領導人、串謀分裂國家等言行出現,這放在任何一個國家也是相當匪夷所思的事情──側面反映出中央政府和港府的高度克制。

西式價值觀佔主位

香港是國家對外最前沿、最開放、最自由的國際城市,是中西龍蛇混雜之處,國際間諜活動頻繁的地方,例如2013年斯諾登逃到香港「爆料」美國監聽盟友、北韓脫北者逃港、孟晚舟在港銀行戶口被洩露給美國等,還有未見報的不知有幾多、有幾複雜。

回顧香港過去的歷史,不難察覺「反華」因子的暗中作祟。綜合公開媒體報道,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是外部勢力干預香港(及干預全球其他非美國聯盟體國家及地方)的「陽謀」。

中國外交部去年曾經發布有關「關於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一些事實清單」,涵蓋NED干預他國政治議程的事實,包括在香港資助2003年七一遊行、與反對派勢力沆瀣一氣,組織多場干預特區立法或奪權行為,2020年涉港資金達到200萬美元,目的是為了支援新成立的反中團體等……隨着2020年《港區國安法》的出台,陸續有亂港團體被取締,暴力衝突早沒生存空間,但是我們不能「大安旨意」地覺得從此所有香港人都會變得愛國親中,自自然然地擁護特區施政。社會亂局表面被壓制、解決了,可是深層裂縫仍存在。

回歸前,英國人在香港大搞社會福利主義,「派糖」收買人心,表面是戮力改善民生,末代港督彭定康主政時期急促推動香港的民主化改革,有意地造成日後港人心中的心理落差,是大英帝國撤離殖民地前的慣用分化手法;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在全球各地深耕細作,控制國際主流傳媒,西式民主價值觀依然佔據輿論場的主位,港人經歷長期與自己國家的地域區隔、文化區隔和殖民教育,要從思想上完全接納國家的一套思維、文化價值觀有一定難度。

立法僅僅治標,未能治本,現在需要認清的一個事實是:這一代年輕人很難徹徹底底,從治本的方法上根除毒害國家的思想,尤其是經歷過暴動,與警方有過肢體衝突,坐過牢重投社會的年輕人,那股滲入血肉的恨意是很難消除的,只能盡力勸導防止再犯;相比之下,我們更需要看重新一代青年人的培養。青年民建聯在去年底的調查發現,香港目前仍有近三成的年輕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他們對國家的認識及大灣區的機遇都認知不足。

教授國情不能硬銷

近年香港充斥着關於移民潮的討論,民間的研究機構指出,24歲以下的年輕人在全港不同區域的人數大減,移民大多具有「年輕」、「中產」及「專業」的特徵。造成這些問題的部分原因是心理偏見、視野偏差,但對於新形勢的愛國治港者而言,也難以漠視經濟民生不足導致的生活艱難、住屋難貴細、醫療養老貴缺難、貧富懸殊、產業結構狹窄、青年人向上流動社會階梯局限、前景迷茫渺茫等社會深層次矛盾問題。價值觀不合和生活艱困,造就了「不愛國」的兩根支柱。

西諺有云:栽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一是十年前,二是現在。

對於青年人,用硬銷的方法只是緣木求魚。針對國情、國家歷史的教育自然要做,但不能停留於淺層的認知層面。筆者過往曾經參與過國情班,由國家行政學院的講師甚或港澳辦領導教授國情,值得點讚的是,講師或港澳辦領導並沒有硬銷意識形態,反而是站在國際大格局中,以開放客觀的態度分析講述國情及國際形勢。講愛國固然是感性的事,但從理性上認知到國家安全的必要性,以及身為中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達到理性愛國,更像一個及格的社會人所為。

青年人不認識歷史,往往會墮入「浪漫化」思維,無視社會發展的規律、構成社會國家正常運作的法理依據,靠着偏頗青澀的見解和初生之犢的一腔熱血,做出不成熟的激進舉動,白白浪費自己的青春。對此,我們應該思考在目前的國安教育中,如何在知識層面之上,深化學習模式,激發年輕人對國家安全與自身重要性、身為中國公民的權責、國安如何影響自己等議題的理性思考,明白到擁護國家的利處。推動學生理性認識國家,對於感性上真心愛國、熱愛自身民族的年輕人,可鞏固他們對國家的信念,自然是錦上添花;對於不愛國者,也能夠引導他們作利弊權衡,以成熟務實的態度擁護國家。

實際利益更勝教條

未來一段時間,「年輕」、「高學歷」、「中產」、「專業」人士應該是「理性愛國」教育的重點宣傳對象,他們比較容易接納科學的世界觀,重視實際利益,誠如新加坡已故前總理李光耀所說「再多的政治教育、討論或煽動,也比不上你們(新加坡人)有這些切身利益來得有效」,實際利益遠比教條主義及硬銷有效,特區政府應該着力發展多元化經濟,令就業及社會財富能更均衡分配,更積極主動增建房屋,「有恒產者有恒心」,大力增加醫療資源,市民才有「獲得感」,對自己的國家才有歸屬感。當我們眼中只有自己,很難會對自己的定位有客觀的認識,最好有其他參照對象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海內外交流、實習是幫助年輕人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從實踐中,年輕人可以得知世界的真實面貌,感受國家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建設,親身觸摸「中國製造」的力量,結合知識,以科學的眼光評價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比較美西方霸權在世界的軍事掠奪行為,客觀認知中國今日成就的得來不易,從而理解《港區國安法》及23條立法對香港及國家的重要性。

既有「軟對抗」,我們也要在教育上以「軟宣傳」抗衡,特區政府如能加之以治理績效KPI支持,則「反中亂港」的思想苗頭和客觀生長環境,將無以為繼。經濟及民生的社會深層次矛盾是「不愛國」心態的助燃劑,亟待解決,比如上文所提及的貧富差距、住屋問題、產業狹窄,青年向上流動的社會階梯等等,在新一屆政府就任一周年之際,是時候檢討成效,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與此同時,對融入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推進,具備經濟民生發展和推動愛國教育的雙重含義,應該在這兩方面從「理性」加「感性」協同推動,雙軌並行,可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香港專業聯盟主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