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2日
香港特區政府宣布輸入外勞,引起勞工界和社會的關注。輸入外勞可以解決短期的勞工問題,但是長遠來說,香港須整合勞工及教育政策,就人力資源發展作長期布局。教育政策本來就是人力資源政策的源頭;香港有接近380萬勞動人口,人力資源要如何整合及發展?這就需要有長中短期布局。
港府於2018年成立「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致力整合政府和各界的資源與力量,檢視、檢討及統籌宏觀人力資源政策和措施。委員會有召開會議,聽取本地商會及行業組織的意見,並開設一個人力資源資訊網站,然而委員會並沒有發表任何人力資源政策或研究報告。
要解決香港目前人力資源問題,需有一個具邏輯的長中短布局,不但要了解380萬勞動人口的年齡、學歷、性別、職業、薪酬分布,以及各產業有什麼人力資源需要,進而慮及需要發展什麼工種?各類工種要達至什麼水平?教育政策需有整體的分配和分工,以作配合。
自回歸以來,香港政府在人力資源上只集中培養了一個新的工種,就是物業管理。當局為保安、物業管理等開設很多課程,但一個健全的社會發展,需要有不同類型的工種,例如不同類型的技工,包括汽車維修、修理電梯、維修集體運輸工具、裝修工人、木匠、水喉匠、電工、冷氣技工等。香港行業類別眾多,要有一個系統性的大數據分析,可惜目前政府並沒有這方面資料,相關數據散落在不同的系統,沒有進行整合和分析。
近年各行各業均招聘不到人手,叫苦連天。可是看看職業訓練局和教育系統,每年政府資助的課程學額數量為數不少,為什麼有那麼多資助學位和課程,到頭來各行各業仍請不到人?這就是一個謎。政府有責任像查案一樣,用偵探模式把這宗案查個水落石出。相信有幾個主要原因︰
第一,職訓局近年走向學術化和學位化,忘記了其宗旨是培訓職業技工,而不是培訓學術型的白領階層。
第二,政府的教育資助政策把職業訓練變得官僚化,由行政程序而不是行內或業界作主導,因而無法培養出熟悉行業的實戰型員工和團隊。
第三,政府的程序主導及填表文化,導致政策出現了很多偏差。例如各行各業需要多少人手,不是由下而上向政府報告資料,而是由上而下,政府透過一些表格和貌似公平公開的程序,把數據強加於各行業身上。舉例說,政府為了「無障礙通道」興建那麼多升降機,但有足夠技工維修保養嗎?此外,政府有沒有足夠數據證明目前職訓局真的在從事職業訓練工作?是否真的需要短期輸入外勞?長遠來說,這個勞工短缺問題應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都需要有一個說法。而若果真的需要輸入勞工,應怎樣輸入?是否像菲傭一樣,需要一個有系統的制度去處理?
另外,勞工及福利局和教育局應怎樣合作協調?職訓局的定位應該是怎樣?勞工及福利局下面有很多培訓計劃,如展翅青見計劃、就業展才能計劃等,這些計劃模式是否實際?若想當一名髮型師,是否讀一個短期課程就能夠投身行業?有很多技術主導的行業,至少需浸淫幾年時間,才能夠成為獨當一面的技工,然而政府這種拔苗助長式的課程,能否真的培養出有質素員工?目前來看只是有「量」,沒有「質」,質量之間似乎欠缺協調及有系統的機制。
若果缺乏司機,會導致什麼問題?為什麼專線小巴的經營路線正在萎縮?是因為小巴司機收入不足,還是政府發牌制度出了問題?每一個行業都需要有專家對接,進行長期研究,假若今次急就章地輸入外勞,用行政程序主導的手法,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政府需要透過頂層設計整合香港整體人力資源,這應由誰負責?是特首、政務司或財政司,還是什麼局長?人力資源問題非常重要,因為發展創科乃至任何產業都需要人才,尤其是香港教育政策極度落後。隨着AI(人工智能)的興起,目前香港這種學位式教育培養出來的大部分人才,基本上未來10年很大機會被AI技術所取締。但香港政府有沒有未雨綢繆,研究AI對香港未來就業、產業、市場及教育政策之間的影響呢?
這一方面,特首需要像偵探查案一樣,成立一個專案組,去偵破這宗懸案。如果要發展經濟產業,應該由財政司負責,研究出一套人力資源政策,透過這個政策,釐定教育局和勞福局的分工。尤其是職訓局,它的學位化只會製造更多不適合市場需要的畢業生。近年內地職業訓練發展蓬勃,香港年輕人如果未來想到大灣區發展,就需要有大灣區的視野。香港和內地要有更密切發展,做到人力資源的對流和交流、學位的認證、職業資歷的承認,港府不應該像「唧牙膏」一樣,見招拆招,要有整全的配套。這一方面,特首和財政司需要領導香港,就未來人力資源長中短發展制定策略和具體方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公允看待國安 理性認識國家 |
上一篇: | 高才通未必通高才 香港幫方能幫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