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8日
一星期內,公共交通有兩個加價消息。上周5間巴士公司得到政府批准,將於本月18日加價,加幅由4.5%至7%,這個計算了隧道基金的補貼。從市民負擔而言,龍運4.2%、城巴二(機場線)4.2%、新大嶼山巴士7%、城巴4.9%、九巴3.9%,加幅算是溫和。港鐵於3月28日已經公布,根據可加可減機制,預告加價2.3%,上星期五確定,將於6月25日生效。
全世界的公共交通服務因為是民生最重要的一環,政府都會利用公帑積極參與。英國人管治香港的時候,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積極不干預政府,說到底是政府不願意花錢。巴士、小輪由私人機構營運,港英政府經常點讚這種模式,認為不需動用一分公帑,市民亦得到平價(比對歐美)而優質的服務。
鐵路比較特別,早期九龍鐵路,貫穿香港大陸兩地,需要政府間商討、協調,「九廣鐵路局」在1910年英段啟用的時候是一個政府部門,直至1982年,根據《九廣鐵路公司條例》,成立九廣鐵路公司,按商業模式經營。差不多同一時期(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興建地下鐵路,沒有這麼大的集體運輸系統,解決不了人口激增的交通問題。
政府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利用公帑自資興建「地下鐵路」,龐大的投資有下列的規定:一是政府全資擁有;二是按商業模式經營;三是香港的交通以鐵路為骨幹。換句話說,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不能與鐵路競爭,巴士、小巴成為夕陽工業,市場佔有率不斷下降,每多一條新鐵路通車,就進一步蠶食巴士、小巴市場。
為保地下鐵的存在,政府推行R+P(Railway + Property)政策,以物業發展權資助鐵路,保證有資金興建,營運上設定可加可減機制,避免經營上的虧損,立於不敗之地。政府全資擁有的時候還說得過,2000年當局把地鐵私有化,出售大約25%股權,使地鐵變成上市公司的身份,繼續各種優惠政策,難怪巴士、小巴經營商怨聲載道。再者,政府於2007年讓「地鐵有限公司」合併「九廣鐵路公司」,稱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加大市場優勢;又再者,港鐵現時有23條巴士線,提供接駁及地區服務,侵擾專營權,令巴士、小巴公司難以招架。
翻開今次巴士公司申請加價文件,可以說是「滿江紅」,差不多所有公司,包括城巴、新巴、大嶼山巴士、龍運都出現虧損,除了九巴於2020及2021兩年得到政府因為疫情保就業資助而有盈餘,但是到了2022年九巴都不能幸免,同樣見到赤字,可以想像這個行業營運多麼困難。
這一輪的虧損,主要原因是疫情減少人口流動,乘客量降低,更重要是俄羅斯、烏克蘭戰爭,影響油價高企,增加經營成本。巴士公司要繼續生存,無非開源節流,尋求政策上的資助。節流比較困難,無論減少人手,或者減少班次,最終都會影響服務質素,可能進一步減少乘客,步入惡性循環。開源就是增加票價,這當然有政府監管,政治上不會大幅加價,好像今次有評論認為是「開天索價,落地還錢」。
政府官員亦預告,今次加價解決不了巴士公司營運虧損的問題,要麼加價頻繁,要麼政府出手資助,最好利用政策誘因。其實有關官員已經提到,應增加巴士公司非票務的收益,惟在巴士總站或者在轉車站擺多一兩間便利店只是收入的九牛一毛,當局應該和鐵路一樣,推出B+P(Bus + Property),以發展物業資助,才可以一勞永逸。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傲慢與自卑 國泰事件反映香港的不幸 |
上一篇: | 香格里拉未對話 美錯在微觀僵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