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25日

思晴 文化論政

反思勞動,或下一波關注焦點

以勞動節掀開序幕的5月,勞工新聞不絕。先有天星小輪船長暴斃,揭發連續25天值班的工作模式;後又有修路工人被「龍門架」吊機輾過當場死亡,再度引起公眾關注工業安全。2022年,美國調查機構KISI發表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城市》報告,指出香港在「過勞城市」排行榜名列全球第二,簡直是香港人熱愛勞動的強力證據。為兩餐乜都肯制,難道付上生命也在所不計?

近十年,香港出現不少社會運動,大多聚焦於土地正義及政治制度。工人運動雖然一直存在,但獲得的關注不多。這未必代表問題不夠嚴重,反過來,可能是社會早已習以為常,把剝削合理化,甚至內化成潛規則。要改變更不容易,但似乎漸漸在社會引起更多關注。

有移居海外的朋友近月回港,觀察到昔日的老朋友由熱衷於群眾生活轉到用心經營個人生活。還原基本步,很多人猛然發現原來好好生活也不容易,日常小節都百孔千瘡,有很多值得努力改善之處。從最貼身的議題出發,重拾關懷社會的節奏,關注勞動很自然成為新的起點,畢竟搵食是生存之本。

前一段時間,不少香港藝術家以創作回應時局,甚至介入社會變革。隨着環境氣氛轉變,藉著作品言志或構成壓力,甚至引發人身安全風險。此類作品轉而低調,數量亦遠遠不及社運熾熱的時期。今年,好幾個展覽不約而同地提出對勞動的思考,或者預示着一個新的焦點議題正在冒生。

今年年頭,陳浩泓在光影作坊舉行《阿Q不精神》個展,開宗明義探討資本社會和體制當中的勞動與剝削。從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畢業之後,未有成為全職藝術家的他,白天做設計,公餘做創作。拉扯於現實與理想的生活模式,令他對勞動價值和社會壓迫產生切身而深刻的體會。展品呈現碎片化和消磨的狀態,痛感具體,教人心酸。剛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的胡曉楠,在Hidden Space的個展《使用是產品放着是藝術品》亦流露出類似的思考。她想進入藝術界,但又無法單靠做創作為生,所以要打工餬口。工作室也沒租的她,只留在窄小的自宅做些簡單作品,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嘗試堅持做自己相信的事。

生活與生存的掙扎,不限於初出茅廬的創作者。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近日舉辦《老虎巖雙年展》,邀請39位不同年代畢業的舊生分享近作。他們各自經歷不同人生階段,各有各的困難與掙扎。有人已經當媽,她的挑戰在於如何能在全天候照顧家庭的同時,兼顧個人的藝術發展,那就唯有每日抓緊女兒上學的數小時私人時間來做創作;有人畢業十年,還做着兩份兼職,每天只睡5小時,撐起一個合租的工作室,繼續做作品;又有人曾經熱心投入社運,與志同道合的友人組成藝術團體,實行「兩條腿走路」:合營食店,用以支持創作。

誠然,關注藝文勞動不是新鮮事,2017年何建宗出版的《文藝勞動:香港創作人的工作與日常》,訪問16名香港赫赫有名的創作人,包括:鄧小樺、藍奕邦、麥曦茵、白雙全等,翻開熟悉名字背後鮮為人知的生存悲歌。相對而言,上述提到近月的這些展覽可貴之處在於關懷那些無名的藝術勞動者。每年全港藝術系畢業生數以百計,但最終成為全職藝術家的又有幾人?未被幸運之神選中的人往往佔大多數,他們的作品和經歷未必有太多機會展示,但偏偏卻可能是最容易觸動觀眾──就像你和我,不是沒有想做的事,而是無法專注做那事,那事也未能足夠養活自身。

可能不是不夠努力,只是世事並非都能單靠努力得來。每天面對想望與實情的落差,處理這份心情,或許能從經歷類近的人身上獲得一點共鳴和慰藉。

5月,轉眼又到學期尾,多少藝術學生在為畢業展作最後衝刺呢?衝完這次,他們大概都領會到從藝之路是不停的戰鬥。學藝術其實也在學生活,學習如何將自己跟周遭的環境好好共處。

或如兆基創意書院署任校長蔡芷筠勉勵學生所言,畢業後無法避免要捱世界,但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抓緊生活的半點閒暇、純粹地去做實踐,在當下的香港來說已經很難得,「如果認真經歷過這些歷練,總會成為不一樣的人」。

藝文勞動者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