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
香港政府擬於交椅洲填海1000公頃,建造三個人工島,發展住宅區和核心商業區,預料可容納55萬人口及提供27萬個就業職位。香港政府積極推動交椅州人工島工程並非不對,但是人工島造地就是一件非常遙遠的長期投資和規劃。要按部就班,就算是立項(工程項目已經獲得政府的行政許可),也需要有系統地去進行。
香港首次填海工程是早於1852年於上環展開的「文咸填海計劃」。香港百年來已填海造地逾7000公頃,填海造地一直是香港的恒常工程。新加坡填海造地是按部就班、有系統地進行。所以新加坡有一套整全的長中短土地規劃,不是香港那種行政模式︰就是政府向立法會撥款,把那筆工程研究費用,找一家外國顧問公司做顧問研究。公眾諮詢後,經立法會通過,向政府要求撥款,落實進行工程。工程期間超支,又向政府再追加撥款。工程完工日期一再延誤,甚至出現偷工減料的失誤,承建商依據合約條款而毋須負上刑責。香港政府把責任外判給顧問公司、經常超支的公共工程模式,絕對需要檢討、調整和改革。
交椅洲人工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推動發展?如何保證工程不會超支?如何保證工程是在合理造價下進行?監管背後有很多決定性因素,其中一個就是發展局有沒有完善的問責制度。早前政府的超支工程,例如沙中線、西九文化區、機場三跑等,嚴重超支下竟然沒有一位官員需要問責;超支變成了政府的常態。如果超支問題不解決,沒有精打細算運用資源,如何能夠完成一項符合成本效益的工程?
政府目前的公共工程造價有些令人咋舌。例如香港國際機場三跑工程,填海約650萬方米,造價1415億元。2020年深圳寶安機場的第三跑道工程,填海面積約285萬方米,造價為149億元,即是香港三跑工程造價的一成。元朗擬興建一條長約540米的高架行人天橋,造價17億元,即平均每米造價高達316萬元!比行車的天橋造價還要貴。這種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公共工程超出香港政府財政的長遠負荷。
人工島這樣龐大的工程需要有系統的規劃。但是以填海方法造地,是否能應付目前的急切需要?人工島是一個非常長遠的工程,它的效益基本上要等20年,甚至乎超越2047年才能見效。那麼中短期土地供應來說,怎樣應用填海,才是更加重要,尤其是一些更有效、更快、更環保的填海工程。目前立法會和整個社會氛圍都是全面支持政府的政策和決定。所以現在沒有人會反對政府的處事,只是政府應該如何辦?怎樣辦?才能夠符合香港真正的長遠利益。
政府應該思考如何有系統地進行中短期的填海造地工程。舉例,南丫島是否適合進行填海造地工程呢?傳統的沿着海岸線擴充陸地的填海方法,香港經驗豐富,而且一直以來都有成效,這種填海方法不應該放棄。除了人工島這項龐大又遠大工程之外,政府是否應該列出其他選項?例如南丫島。南丫島位於港島西南方,而港島南部已經有港鐵南港島線貫通,黃竹坑一帶設有商廈和工廈,它基本上已經有持續發展的條件。而南丫島和中環地理上接近,不需要勞師動眾興建大型鐵路基建,透過渡輪,就可以把市民運送到中環,再轉車到香港其他地區。這個愉景灣模式和馬灣模式,政府也可以考慮和構思。
大嶼山基本上是一個面積非常廣闊而沒有被完全開發的島嶼。前特首梁振英在2014年《施政報告》中曾提出發展東大嶼山,將它發展成為商業區。但到了今天,並看不見任何發展的跡象,大大浪費了愉景灣這個已經發展成熟項目的潛力。
除了愉景灣,以大嶼山面積之廣,是否有其他合適地方可供填海造地?是否透過機場效應去進行?機場周邊的東涌發展區,發展超過20年。其他地方例如大澳、石壁,是否也有發展空間?很多時候香港一談發展,就指向中環式的核心商業區,蓋建大型商場、甲級寫字樓的發展。其實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發展,例如發展綠色生態城市、科技城市、智能城市等。而且產業和居住應該集中在同一個地方。大家去深圳南山區看看,它就是一個混合商住的規劃,商中有住,住中有商。「職住平衡」模式可以節省很多交通費用和通勤時間。
另外,香港政府應該研究「多中心發展」,是應該推動的規劃模式。南丫島和大嶼山可考慮作為試點。其他島嶼,例如坪洲、長洲,雖然面積較小,但是若果能夠發展多中心模式,開設一些能自給自足的小社區,創造就業機會,生活和工作就可並存。相信會比現在集中在維多利亞兩岸的經濟模式,能創造更多機會和可能性。
香港未來的發展,新界北部都會區應該以創科為主題,透過創科帶動產業,營造更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而其他填海造地應該有更多選項和布局。政府不應該把所有希望只投放在交椅洲人工島上。交椅洲人工島是一個希望工程,可能跨越2047年後才真正見效。興建這麼龐大的人工島,預計可容納55萬人居住,需要那麼多的大型配套基建工程,是否符合成本效益?這正是社會大眾心中的疑問。
主流意見並非反對填海造地,也不是反對起人工島,反對的是過往香港政府的公共工程經常超支和不符合成本效益;反對的是政府企圖轉移視線,以為提出興建人工島,便可解決土地問題。其實香港的土地問題不會因為興建人工島而得以解決。因為香港的土地問題是當下的問題,需要當下解決,需要有長中短的規劃、策略和布局。而人工島項目是一個創科大型基建工程,政府不應該採用外判和免問責的模式去推動。
單單是人工島所需要的工程物料,在報告裏面含糊不清,是否有足夠物料?哪裏找到合規格的物料?怎樣保持供應量不變?若果工程出現什麼差錯,有沒有後備應變方案?為什麼這些龐大的人工島工程,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出現「爛尾」的下場?就是因為工程期間會遇到很多不能預計的事情發生。而這些風險評估,在政府報告裏面並沒有具體詳細列出,這才是令人憂慮的。
無論如何,人工島工程是可以落實進行的,但政府必須要有一個全盤的造地規劃和策略︰人工島是長期規劃,那麼中短期的填海造地布局又怎樣做呢?我相信南丫島和香港沿海地方,仍然有空間可進行填海工程。而這些填海工程可能五年、十年內便會見到真正成效。大嶼山是一塊寶地,更應大力開拓和發展。我看不見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下,會有什麼壓力去阻礙大嶼山和南丫島的發展,政府更是責無旁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把握機會理順性傾向歧視法 |
上一篇: | 當代新聞該如何保持客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