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
西方傳媒和學術界近年不斷探討新聞在後真相年代該如何走下去,尤其是否仍然堅持保持「客觀性」(objectivity)為新聞報道的核心價值。上周美國新聞龍頭《紐約時報》公司主席A.G. Sulzberger在《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發表鴻文,就上述課題分享自己看法,他認為否定新聞仍須保持客觀的人,一般都是基於以下三個說法:
其一,所謂「客觀性」純粹是個神話──此乃最常用來否定新聞可以維持客觀的說法,主要指但凡是人類便會主觀,因此記者以至其他傳媒工作者應該接受並公開坦白自身偏見,不當虛偽造作,卻又明知根本不可能達到那「持平客觀」的理想之境。就美國近年情況而言,則很多時候會以此論調批評西方新聞傳媒一直只反映白人的霸權主義。
其二,硬把事情分成兩面,且亦只得兩面──新聞製作有時為求表現出已經盡力持平,往往會將事件報道成正反兩面。可是如此行卻經常會出現種種問題,常見過失之一是錯誤比較,又或是把誤導言論放大(包括氣候變化懷疑論、疫苗懷疑論)。另一問題則是把本應多元的觀點,變成只有正反雙方,營造對立以求吸引受眾注意,但對啟迪民智和解決問題毫無幫助。
其三,客觀報道反導致不良後果──這主要是指報道事實有時會被權貴利用,並因而反過來為社會整體帶來惡果,故新聞傳媒不應發表有可能被有心人誤用的訊息,乃至不應該給版面或報道時間予破壞公眾討論的人。
固然以上三個說法本身亦各有問題,簡單說一下的話:第一點之錯誤在於,難以達到的目標不等於目標錯了,更不等於要因為困難而放棄,力臻完美並不是錯;第二點則指出了部分新聞報道有何不足,其實只要改善並包含更多觀點便成,卻不等於要新聞只應該聚焦單一聲音;第三點可謂自相矛盾,畢竟極權統治者也是認為某些言論傷害公眾,才會操控和壓制輿論。Sulzberger認為,新聞最基本的責任就是報道事實,哪怕說出真相會帶來不幸結果,也是社會整體學習的過程之部分。至於面對後真相年代的衡擊,他提出以下四個解答:
(1)注重新聞製作的過程中,必須有確保事實得以彰顯的具體程序,而非只關心內容或流量。例如在日常報道裏,只用公眾有共識的字眼,並避免使用新造字或潮語,或帶有政治宣傳性質之用詞,像「支持選擇」(pro-choice)和「支持生命」(pro-life),而應該把支持和反對墮胎權利的理據仔細說明。
(2)事實歸事實,毋須擔心群眾壓力,哪怕相關新聞平台的受眾有明顯政治立場,也不應該遷就受眾或為保訂閱量,而扭曲既定事實。霍士新聞為求保住收視,明知不實卻依然大群宣揚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造假之報道和評論,可算是最佳反面例子。
(3)當事件不清晰或尚有不確定性時,新聞傳媒的首要任務是協助受眾盡量理解各種經思考得出的意見,不可跟大勢或公眾觀感來報道,例如過去3年的新冠疫情新聞。
(4)網絡批評無止境,專業新聞工作者應該只聚焦內容出錯之相關批評,毋須介懷因理念分歧的胡謅狂罵和人身攻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人工島不是唯一造地的方法 |
上一篇: | 智慧法院提升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