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
5月15日起,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大使赴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和俄羅斯訪問,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同各方進行溝通。當筆者撰寫本文時,李輝大使還在歐洲斡旋。這標誌着中國出面調解俄烏衝突邁出關鍵一步。
不妨梳理一下此前的幾個事件:2月25日,中國政府發表《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提出12條:「尊重各國主權,摒棄冷戰思維,停火止戰,啟動和談,解決人道危機,保護平民和戰俘,維護核電站安全,減少戰略風險,保障糧食外運,停止單邊制裁,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動戰後重建。」3月20日至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俄羅斯進行了國事訪問,就烏克蘭危機與俄方交換了意見。4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就中烏關係和烏克蘭危機交換了意見。
由此可見,李輝此行是執行「政治解決12條」,落實中俄、中烏元首會談的一次行動。然而,就在李輝前往5國的同一時間段,「G7峰會」在日本廣島舉行,澤連斯基飛往日本,7國四點主張:一是要求俄羅斯立即、完全、無條件撤軍;二是把撤軍作為談判的條件;三是G7國家對烏克蘭支持行動高度統一;四是逼迫全球各國選邊站隊。
一邊是「和」的一線希望剛剛出現,一邊是「打」的強度又在加大。俄烏局勢的走向撲朔迷離。那麼,中國能為政治解決俄烏衝突破局嗎?
中國人做事講究六個字:「天時,地利,人和」。我們不妨據此來分析。
從「天時」看,「和」的因素在增加
俄烏戰爭爆發至今一年有餘,烏克蘭感受到的是「疼痛」,其他各方都感到的是「疲憊」。當大部分當事國都感到「疼痛」時,就能找到和談的平衡點。
先看烏克蘭。烏克蘭是此次戰爭最大的受害方,捍衞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志是堅定的,但現在面對的困境是兵源枯竭,大部分成年男子都投入了戰場,戰爭再持續下去,將無兵可徵。近來,美國和北約希望烏克蘭盡快發起春季攻勢,但烏克蘭遲遲不見行動,就表明了這種擔憂。
再看俄羅斯。作為戰爭發起的一方,當初的想法是「速戰速決」,但俄羅斯沒有想到這個仗打了一年多,仍處於膠着狀態。繼續消耗下去,對國力的消耗是巨大的,如果到了不得不和談的時候,不僅「吃進去的肉要吐出來」,而且還要「割肉」,那將是悲慘的結局。無論外交辭令如何掩飾,俄羅斯希望找到一個台階,體面地下台。
最後看美國及北約國家。北約國家為這次戰爭付出了不小代價。能源危機、資本流失、通貨膨脹,導致民眾生活水平下降,多國爆發遊行抗議,反對本國政府援助烏克蘭。美國則是此次戰爭唯一的受益者,準確地說,美國的軍工集團才是唯一的受益者,他們出售武器,大發「戰爭財」,賺得盤滿缽滿,美國的普通民眾並沒有從中受益。相反,最近美國經濟出現了問題,通貨膨脹引發民眾不滿,美國內部的反戰情緒也在滙聚。
總體上看,現在有關各方處於「疲憊」到「疼痛」的過渡階段,「和」的因素在增加,但「能量」還不夠大。
當「和」的因素佔上風時,和談的時機就成熟了。中國現在入場為和談進行斡旋,正是時候。
從「地利」看,中國處於「中立」有利位置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美國和北約國家一直批評中國,認為中國沒有譴責俄羅斯,並千方百計在烏克蘭戰場上蒐集「中國軍事援助俄羅斯」的證據,但至今沒有找到。
其實,中國始終居於「中立」位置。在俄烏戰爭爆發幾天後的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在發言中指出:「中國一貫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身立場,主張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應當得到共同遵守。」這段話暗含了「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立場;張軍還指出:「在北約連續五輪東擴情況下,俄羅斯在安全方面的正當訴求理應得到重視和妥善解決。」這表明,中國不是簡單地把俄羅斯「一棍子打死」,而是呼籲國際社會重視俄烏衝突的根本原因。
如何解決俄烏衝突?中國與美國及北約國家的立場是不一樣的。中國主張政治解決,而不是戰爭和制裁。從戰爭爆發後表明的立場,到一年後發表的12點立場,中國的立場沒有改變。
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當然不可能隨着美國的指揮棒舞蹈;中國堅決站在和平的一邊,始終沒有捲入這場衝突,而是一直在做「勸和促談」的努力。從「地利」的角度看,中國保持「中立」位置,正是中國充當「調停者」的有利條件。
從「人和」看,中國是最合適的「調停者」
俄烏衝突的本質,不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矛盾,而是俄羅斯與美國及北約之間的矛盾。這也是中國選擇中立的理由。環顧全球,中國是最合適的「調停者」。
第一,中國擁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在俄烏戰爭爆發初期,土耳其曾經出面調停,但土耳其的影響力不夠,加之自己是北約國家,事實上是衝突的當事方,不具備擔當「調停者」的條件。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聯合國擁有一票否決權。同時,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大工業製造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是全球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美國及北約國家都與中國有着深厚的經濟聯繫。
第二,中國與俄烏雙方均無敵意。在俄烏戰爭爆發前,中國與俄羅斯、烏克蘭都是好朋友,中國最不願意看到「朋友打架」。戰爭爆發後,西方對俄羅斯制裁,中國沒有中斷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避免俄羅斯陷入絕境。烏克蘭對中國的立場表示理解。4月26日,澤連斯基與習近平主席通話中表示,烏方恪守「一個中國」政策,希望同中方開展全面合作,開啟烏中關係的新篇章。感謝中方為烏克蘭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歡迎中方為恢復和平、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危機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美國及北約並非鐵板一塊。時下,G7國家對俄羅斯的態度為「史上最強硬」,但主要是由美國促成的。利益始終是決定聯盟凝聚力的主要因素。這場戰爭繼續延續下去,美國仍是唯一的受益者,其他國家都將受損,這注定了G7國家的團結是脆弱的,一旦各國內部反對聲音加大,「對俄強勢」就會削弱。
順勢而為,「破局」終有時日
習近平主席在4月26日與澤連斯基通話中指出,現在各方理性的思考和聲音在增加,應該抓住契機,為危機的政治解決積累有利條件。
在中方看來,當下處於「為危機的政治解決積累有利條件」的階段。中方努力做勸和促談的工作,並不奢望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李輝此次5國之行,重在「摸底」。闡明中方的立場,了解5國的立場,對各方提出的條件進行綜合研判,尋找破局的策略。
中國人做事還講究一個「勢」字。順勢而為,則事半功倍;逆勢而行,往往費力不討好。當「和」的因素不斷聚集,政治解決危機的「勢」形成之時,就是「破局」之時。但這並不意味着現在可以「躺平」,被動地等待,而是要積極作為。中國現在所做的,就是主動推動「和平之勢」的形成。
10年前,習近平主席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10年來,中國一直積極踐行這一理念。今年初,在中國斡旋下,中東的兩個宿敵伊朗和沙特恢復了外交關係。最近,阿拉伯聯盟重新接納了敍利亞,中東出現了和解潮。
上周,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陝西西安舉行,中國和中亞五國發表《西安宣言》,提出共建更加緊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堅定不移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努力不會白費,解決俄烏衝突終有「破局」之時!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智慧法院提升效率 |
上一篇: | 「做咗先算」的自由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