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
「做咗先算」,代表的是不受約束、勇往直前;其隱去的下半句,正是「之後再算」或「有問題再算」。自由的對立面,正是約束,這可以來自內在,來自外在則稱監管。自由主義下的美國,許多事情同樣「做咗先算」;如果一切向好,當然會煉成佳作,但倘撞板的話,後果亦恐不堪設想。最近,許多範圍的許多事例,皆說明了不宜過分自由,到底需要約束。
AI、虛幣、以至性事的自由
AI發展正是一大代表,「推咗先算」,有問題再算。美國OpenAI的ChatGPT掀起了新一輪AI熱潮,迫使其他國家和企業不得不上馬應戰;雖然迄今發展方興未艾,愈來愈多人已憂心忡忡,層面不限於破壞就業,更驚懼最終毀滅人類。也許,人們只是過慮,一切只拜反烏托邦科幻小說創作所賜。但退一萬步言,單是AI不時提供失實虛假的回饋,以致可以自行生成假新聞,包括假照片、假聲帶、假視頻等等,亦足導致資訊混亂,以至世界大亂。侵權之類關注,相對或屬小事。
近日,G7各數碼部長便通過聯合聲明,訂出監管AI使用的五項原則,包含法治、正當程序、民主、尊重人權、善用創新機會。英國也發布了白皮書,同樣訂了五項原則,分別是安全、保障和穩健性,透明度和可解釋性,公平、問責制和治理,以及可競爭性和補救。歐盟早前亦就AI法草案達成共識,而意大利更一度因私隱考慮,成為首個禁用ChatGPT的西方國家(現已重新開放),西班牙、法國等也就AI使用展開調查。
AI這個潘朵拉盒子打開之後,究竟會何去何從?AI的好處,相信大家皆已享受過,但國際當前共識,已非放任其自由發展,而是必須加以約束,問題只在怎樣約束而已。
虛擬貨幣市場,同樣「推咗先算」,有問題再算。在美國崛起的虛幣,支持者曾指其多方位完勝傳統金融體系,但實踐證明其實適得其反。首先,所謂去中心化,只恐說中一半;錯的另一半是,不過旨在另建新的中心。至於標榜更有效防範偷竊、失竊了也具追蹤性等,隨着諸多案例浮現,安全性也受到質疑。時至今日,相信無人否定,虛幣很大程度只保留着投資甚而投機功能,既不似傳統貨幣廣泛用來交易、定價等,更未取代傳統貨幣──有的只是黑市,作為交易、定價的走私貨幣。而最弔詭的,莫如所謂穩定幣居然一夜崩盤。
因應幣圈醜聞不絕,今年以來,美國已向虛幣平台頻頻開刀:Coinbase被控洗黑錢,多個平台也遭起訴發行和出售未註冊證券,且被要求停止鑄造新的穩定幣。美國財政部4月初發表全球首份針對全球去中心化金融(DeFi)服務的非法金融風險評估,旨在加強監管堵塞透過虛幣轉移、洗錢等漏洞,當中俄羅斯和北韓便被質疑藉此逃過美國制裁。同月,美國證交會(SEC)主席亦在國會表明,加密貨幣交易平台應受《美國證券法》的規管。
毫無疑問,自由可以激化市場活力,所以美國是個獨角獸天堂;不過,由虛幣及NFC等的頻頻割韭菜,到轟動一時的「一滴血測百病」詐騙案件,在約束乏力之下,投資者及使用者的權益是否受到保障?雖曰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法律也往往落後科技,但真箇不能未雨綢繆防患未然,例如限定須在上市前通過審批?或許,要嚴重到可能鬧出人命,好像自駕車般,否則自由考慮每每凌駕約束。事實上,就算資本主義不會阻人發達,但也不應該完全不受約束,不能回歸自由到冇王管的叢林法則──文明之不同蠻野,人類之勝過其他動物,正正在於約束。
LGBT風潮下,未成年人士變性應否「做咗先算」?美國自由之傲視同儕,正在於與別不同地不予約束這種覆水難收的自由;然而,隨着愈來愈多人後悔未成年前接受變性,該自由在美國的爭議也日趨激烈。畢竟,不論性別重置手術抑或荷爾蒙干預,都是不可逆轉、影響一生。截至5月,美國已有16個州禁止未成年人士變性,但其餘多數州份則仍合法。反觀歐洲,就普遍沒此自由。始終,作為一種新興的手術或療法,必須有若干樣本及時間觀察正反影響,即使有白老鼠也應設限,而非開放予全部人。
自由抗疫vs約束抗疫的死亡較量
戀愛自由,在美國亦有更進一步的新演繹。Polygamy亦即多配偶制,這個字眼近來日漸火熱。民調機構YouGov今年2月的調查反映,在45歲以下美國人中,僅35%的男性和46%的女性,認為一夫一妻制是最理想的關係,比例不足一半;而每3個美國人裏,就有一個已經身體力行跟伴侶以外人士發生性行為,其中12%更指是在伴侶的同意下進行!當中男女獲「授權」的比例分別是16%和9%。Gallup蓋洛普的民調亦指出,2011年之前美國人對Polygamy的接受程度不足10%,甚而低至5%,惟最新2020年已升至20%。Pew Research的研究指出,除非洲外,全球沒有多少國家的多夫多妻比率超過10%,相關支持者亦主要以穆斯林佔多。究竟相關戀愛自由應否約束?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又是否等於你的思想守舊?
對待新冠疫情的態度,美國也傾向自由多於約束,但背後實須承受嚴重後果──即使主要媒體不予關注。查各國的實際死亡總數,即不限於死於新冠的死亡,美國在疫情前三年,分別有281.4萬、283.9萬、285.5萬人離世,期間因人口老化而輕微上升,但在2020至2022年間,則飆至338.4萬、346.4萬、約320萬人死亡,即使扣除老齡化的趨勢計算,總計還是較推算額外多了約16%人喪命。至於英國,疫前三年死亡人數為53.3萬、53.9萬、52.7萬,疫下三年則增至61.4萬、58.6萬、57.7萬,不單也呈先高後低的格局,累計也額外較推算多了約11%人死亡。當然,以上的額外多出死亡數字,肯定不能全部歸咎為直接死於新冠;不過,與疫前正常時間相比,有這麼多人額外死亡,即使間接地受累求診延誤之類,宏觀定義下也可算到疫情副作用,世衞便有類似的統計。
為何美英疫情首兩年的死亡較高?這多少跟自由主義下的「與病毒共存」策略有關。對比香港,前後三年的數字分別是4.68萬、4.74萬、4.9萬,和5.07萬、5.14萬、6.21萬,顯見到了第三年才死得人多,不過總計額外是較推算多了7%人死亡,即少美國超過一半;至於亞洲多國,死亡急飆亦主要見諸第三年,南韓、新加坡累積額外多約9%,而日本更只涉3%──日本疫情前後三年的數字,分別為134萬、136萬、138萬,以及137萬、145萬、158萬。不難發現,以自由主義的態度抗疫,跟亞洲的審慎兼約束相比,「宜緊不宜鬆」在保命方面無疑勝過「自由先算」。其中,所謂Omicron毒性較弱,所以不足為懼云云,說法或許在美英適用,因當地第三年疫情的死亡確然大減,但盲目套到亞洲身上,包括沒考慮其高傳染性、及人民普遍未曾確診故未有抗體,結果就是最終出現大量死亡──但整體而言,亞洲的額外死亡還是較自由主義地方的少。
中國內地呢?因疫情高峰見諸2022年末至2023年初,故需待明年數據出爐後才可全面比較。截至2022年末而言,官方公布疫情前後三年的死亡人口,分別約987萬、993萬、998萬,和1036萬、1014萬、1041萬,即疫下較正常總共多近60萬或額外2%人離世。其中,作為疫情爆發的起點,內地首年的額外死亡便明顯較多。
0至10比例尺 兩極與中庸
東亞文化與儒家文化息息相關,「克己復禮」意味重視約束多於自由。單是戴口罩的態度,西方的自由主義便跟東方大有分別,這或是兩者疫下額外死亡人數迥異的一大底因。事實上,日本集體主義之凌駕個人主義,在諸多生活層面俱有體現;南韓對長幼階級的重視,也滿有儒家的影子。
也許,西方較重視自由主義,東方相對較重視約束,根本毋須另外立論;本文所關注的,是由此引申的結論與結果,實存在着反思及理順的空間。
例如,自由是否必然優於約束?以0至10的比例尺為喻,0代表最約束、無自由,10代表最自由、無約束,一般而言筆者傾向支持取中間偏自由的5至7之間,因約束理應可免則免,例如法律便多屬負面管理清單,即僅規限少數行為。由AI、虛擬貨幣,到疫情防控,只要有效確保安全前提,誠不宜施加太多不必要限制。
要強調的是,這不是完全零約束,也不是完全零自由。當今之世,有種論調是愈自由愈好,以至逢約束必反,實非應有之義。好些國際性指標,同樣只有自由度,不提約束效率,好像某某自由度指數、某某自由度排名等等,皆嫌盲目追求自由。簡單一例,香港作為全球自由度經濟體的第一,不少人引以為傲,但如果這代表壟斷嚴重,以致霸權處處,難道又是好事?推而廣之,與自由並列的平等、博愛,不少人奉為圭梟;再以0至10的比例尺為喻,相關價值亦有取之中庸的演繹。平等的對立面,就是差異:小至人與人,大至團體之內,差異必然存在,先天就有年齡差異之類難以百分百平等,後天亦有能力差異,這就衍生階級之類的出現;所以,由學校、企業到軍隊等等,內部都難免有上下之分。博愛的對立面,未必是愛與恨,可能是賞與罰、讚與彈;罰未必不愛,而是不能溺愛,至少要容許批評聲音,否則只怕愛你變成害你,放諸政府或偶像團體皆然。
再進一步言,自信乃自大與自卑之間的中庸,民主也可如此劃分:一面是民粹化,一面是精英化,而兩者均須避免,不能顧此失彼。事實上,在某些極專業範疇,便是精英主導多於民意主導,譬如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就不宜受政客影響,又如司法系統,雖有陪審團但亦有法官主導審訊,從而確保相當程度的專業性。那麼,其他涉及專業層面的政策,又應不應該全面民主化?似應對氣候變化危機,專業意見一直清晰,不過各國基於自身考慮,以致國際層面的民主決策議而無決、決而無行。
最民主最自由最好嗎?
民主、自由,是不是最民主最好、最自由最好?今日世人開始認識到「圍爐取暖」的壞處,其中之一就是容許出現意識極化;其實,民主、自由又會不會同樣在西方輿論主導的「回音室」效應下,存在着極化問題?民主、自由的實踐,好大程度要「做咗先算」,難在實驗室或透過思想實驗等進行沙盤推算;時至今日,其運行是否證明有利無弊了嗎?抑或存在着趨利避害的修正空間?所指修正,並不限於制度建設,更重要是世人對此認知。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中國能為解決俄烏衝突破局嗎? |
上一篇: | 檢討2元乘車優惠 港府放風摸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