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9日
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公布了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主要建議包括重塑區議會及強化地區治理架構,近來引發本港各界熱議和街頭街站一片熱鬧。這幾天,李家超和多位司局長走上街頭,向市民宣介建議方案,爭取市民支持,突顯了本屆特區政府「當家人」和「第一責任人」的角色。
香港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是香港的當家人,也是治理香港的第一責任人。要忠實履行誓言,以實際行動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維護《基本法》權威,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竭誠奉獻。」
從現在的情形看,李家超及第六屆特區政府的「主人翁」意識和執行力均強於往屆,這對於提升香港治理的水平是一個好事情。
對國家安全高度負責
李家超日前表示,今次檢討方案有三個原則:國家安全必須放在首位,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充分體現行政主導。
明確「三個原則」,說明特區政府對「一國兩制」的理解更加精準。「一國」是「兩制」的前提,香港從回歸之日起,就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維護國家安全是香港必須履行的憲制責任。前不久,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2023」開幕典禮上的致詞中講到:「保國家安全,就是保『一國兩制』,就是保香港繁榮發展,就是保香港的民主自由,就是保香港全體居民的人權和根本福祉,就是保所有外國和內地來香港投資者的利益。沒有安全和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
把國家安全放在首位,說明政府班子的認識到位、思路清晰,深諳國家安全之於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性作用。
香港以往的亂源,說到底是有少數人不願意當中國人,在外部勢力的策動下,故意挑戰「一國」原則,衝擊「一國兩制」的根基。經歷「修例風波」後,愈來愈多的市民認識到,香港不能亂也亂不起,落實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是香港治理的「必修課」。
「國家安全」居首位,「愛國者治港」和「行政主導」則是為了進一步落實「國家安全」,並提升行政效能。根據這「三個原則」制定的建議方案當中有很多務實舉措。比如,建立區議會選舉資格審查機制,參選人必須通過資格審查,確認符合「愛國者治港」要求才能參選。既有重大原則,又有落實機制,特區政府對國家安全高度負責的精神,由此可見。
對市民福祉高度關切
特區政府這次下決心重塑區議會、強化地區治理架構,同樣可以看出對市民福祉的高度關切。
李家超曾公開批評,第六屆區議會有大量議員做出違反職能的行為,有區議員危害國家安全,鼓吹「港獨」、助長黑暴、反對香港國安法,肆意干擾香港政府施政、分化社會、製造對立、漠視民生、惡意推倒民生建設,損害市民福祉,破壞香港利益。有大量議員因拒絕宣誓或不願宣誓,以各種藉口辭職,有區議員因宣誓無效被取消資格。原有479名議員只剩下三分之一還在區議會工作,情況不能接受。
去年10月,李家超公布的《施政報告》要求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進行檢討。從那時起,李家超和相關的司長、局長紛紛落區,與居民面對面溝通,聽取他們對地區治理的意見。有市民說,某些區議員「見人行事」,對政見相同的人士服務熱情,對政見不同的人態度冷漠,甚至非常惡劣;有市民說,某些區議員「選舉勤落區」、「選後不見人」;有市民說,衞生黑點較多,政府部門相互推諉;有市民說,社區內「適老化」設施不夠,「劏房」安全堪憂,公屋輪候時間太長……基層市民的呼聲,政府官員都聽到了。
正是落區聽到的民意很多,特區政府決心在「提高行政效能」上用力。建議方案提出,政府將成立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將現時由政務司副司長主持的「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改為「地區治理專組」,由當區民政事務專員擔任區議會主席,統籌區議會、「三會」、關愛隊的工作。這些建議都是為了改革以往惠民政策「落地難」等弊端。
對方案制定高度認真
重塑區議會是地區治理的重點。從公布的建議方案看,政府用心用力足夠,堵上了許多制度上的漏洞。
建議方案明確了九項諮詢職能,包括:就影響當區民生、居住環境及民生福祉的地區事務及管理,向政府提供意見;就當區區議會主席指定的議題主動收集市民意見,提出建議應對方案;與居民之間建立恒常的溝通聯絡機制;協助推廣及宣傳政府政策和法律;協助做好與當區居民利益相關的文化、康樂、環境、衞生等服務;為當區市民提供諮詢或個案轉介服務,等等。
如果區議員履職出現「跑偏」、「不到位」的情況怎麼辦呢?建議方案提出建立履職監察機制,對行為表現不符合公眾期望的區議員啟動調查,加強區議員的問責性和工作的透明度,議員在履職期間如果有不檢點行為,都會受到相應處罰。李家超曾說,政府過去將一些工作交由區議會處理,導致在推行一些政策時到了「落地」環節沒有直接參與,無法了解宣傳效果及市民的意見。有了履職監察機制,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過往,部分區議員缺少大局觀,為局部利益爭得面紅耳赤,卻不顧及居民整體利益,這對維護市民根本福祉有害無益。特區政府制定建議方案時,考慮周密,直選的88個席位自44個選區產生,將選區範圍擴大,旨在選出能夠維護居民整體利益的人。
諸如此類的細節問題,建議方案有十分周密的闡述,可以看出政府進行了深入調研、反覆討論,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方案宣介高度重視
往屆特區政府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在推出重大改革時,前期的諮詢和宣介工作做得不到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的「修例」。「修例」方案公布後,引起許多人質疑,後來反覆修改,才明確了「八不移交」。但「港獨」勢力利用這個「時間差」,已經煽動起人們的反對情緒,令局勢難以控制。
這一次,特區政府十分重視向市民宣介。這幾天,愛國社團在本港各處設街站發起簽名活動,多名特區政府官員參與了宣介活動。李家超到灣仔港鐵站外的街站,感謝自發幫助特區政府宣傳方案的義工,為他們「打打氣」。他表示對於社會各界團結一致與特區政府共同積極推動落實方案感到非常高興。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馬不停蹄「跑場」宣介。他說,區議會增加不同產生辦法是廣納賢才,更多渠道參與工作、增加廣泛代表性。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十分忙碌,她稱,方案提升地區治理效能效率,讓特區政府把握民情、民意更加準確。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也頻頻上街,他向經過的市民派傳單講解方案內容;他還在個人社交平台發文表示,「好開心不少市民都表示支持」……
分歧,往往緣於溝通不夠。以上場景,令人看到了溝通的好處,也說明本屆政府在努力改變施政風格,做事想在先、行在先,主動性大大提升。
李家超和特區政府「當家人」、「第一責任人」的角色意識漸漸增強,這是落實「行政主導」的要義,也是打通香港治理「最後一公里」的關鍵。由特區政府強化地區治理一事看,有理由相信香港治理的前景可期。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法官應可解釋港區國安法 |
上一篇: | 美中衝突不斷 地緣衰退難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