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
香港創科需要實驗,實驗需要實踐。啟德和九龍東部正正就是一個可以用來實驗和實踐創科的空間。九龍東部有觀塘舊區,也有啟德新區。啟德新區和觀塘舊區如何融合?可以運用更有創意和創新的運輸科技。
例如連接啟德和觀塘區的交通系統,是否可以考慮應用環保集體運輸系統?有立法會議員建議採用內地運輸系統「雲巴」(Sky Shuttle),一種高架有軌電車,連接啟德、九龍灣、牛頭角和觀塘區。電車減少空氣污染,一種因應時代趨勢的綠色交通工具。政府是否應該考慮這種適用於各種複雜地形、建造空間小、成本低的高架運輸系統?是否可以做一些前期的安裝試驗?
啟德九東可試行環保交通
在推動環保電動交通工具方面,其實也可以參考港島區的電車經驗,如何優化電車?創造有香港特色的電車系統。也可以和內地合作,進行運輸系統的創新實驗,是有需要和必要的,並邀請大學,例如科技大學、理工大學和職業訓練局的學生和教師參與學習,透過真正的工程項目去實踐技術。可以是產學研三方面合作︰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可促進技術創新和實際生產的需要。
政府部門也需要給予政策的配合︰第一是規劃,第二是地區行政,第三是負責具體技術條例規管的部門,包括機電署以及負責具體運輸交通政策的運輸署和運輸及物流局。現在香港比較奇怪,香港的主要運輸工具只集中在汽油車,並不重視新類型的交通工具,如電車和電動單車等。這樣會造成很大的浪費,香港地少人多,空間已經不夠。汽車數量太多,只會造成更多交通擠塞和運用空間不足的問題。
這是香港政府規劃失敗所造成。一個正常的政府,會由一個規劃部門統一負責運輸汽車數量以及規管整體城市生態的一個模式。若果沒有這個模式、沒有這種規劃,就會出現像目前香港五花八門、各自為政的局面。運輸署有運輸署的規劃,路政署有路政署的規劃,土地拓展署有土地拓展署的規劃,各有各做,沒有統一的規劃,造成資源誤用和浪費。
現在看不見政務司司長在統籌各部門的分工和工作範疇。財政司副司長是否負責香港整體的規劃和發展呢?運輸局不是在財政司司長轄下,閉門造車。所以現在香港於這個「拆骨型」管治之下,基本上是不能有效地運用公共資源以及有效地推動政策。每一項政策都和十多個政府部門有關,而各部門又各自為政,互相「交波」,這種「踢足球式」管治只會令香港一事無成。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繼續發展地產業,繼續讓地產經濟主導。
在創新科技上,應用是最重要的。應用就需要實踐,實踐就需要實驗室。而啟德和九龍東部正正就是實驗創科運輸交通系統最好的實驗室和平台。而將軍澳創新園、科技園、科學園、數碼港等這些掛着創科為名的政府公營機構,其實也應以身作則,多做實驗,多做實踐,多做創科應用方面的工作,而不是變成了一個另類地產租務項目的平台。
香港要推動創科發展,交通運輸系統是其中一個主要項目。在這方面香港一直以來都在領先地位,例如在亞洲地區香港是最早擁有地下鐵路運輸系統的城市之一。但是香港停留在九十年代的模式,仍以汽油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新類型的綠色交通運輸系統,既環保又節能,香港這方面十分落後。
政府長期「管死」嚇跑業界
另一個選擇是步行,如何鼓勵市民多些步行?衞生署和職業安全健康局舉辦「日行萬步」計劃,推廣市民認識步行對身體的益處。但要市民願意在城市的街道上步行,車多路少,兜兜轉轉,這就牽涉到一個系統性的規劃問題。
香港現在缺乏地區行政,亦沒有設立區長制,地區未能有效益地全面發展。舉例,將軍澳區其實很適合推動「區內就業點」,將軍澳創新園和工業邨是否應多設辦公室?區內運輸是否可以鼓勵步行和單車?或者綠色交通的電動車?現在離島區的運輸工具都是汽油車,將來是否可以引入全面使用電動車?在長洲、坪洲等地設立試點,推動島上使用電動車?那麼是交由機電署去推動?還是由運輸署去負責呢?歸根究柢,都是一個問題︰就是香港沒有地區行政。每區沒有利用各自特色,區與區之間沒有良性競爭,亦不鼓勵地區去創新,變成要等政府總部發落做決定。
另一方面,一些校舍面積較大的大學,例如中文大學和科技大學,可以在校園內做綠色交通的新實驗。現在中文大學的校區靠旅遊巴士接駁學生,是否可以全面改用電動車,改善校園的空氣質素呢?可以由中文大學創科工程相關的學生和建築系規劃課程的學生一起進行,在校園裏實踐綠色運輸的試驗。
科技大學盤踞山上的校園也適合做這些實驗。科大的電子工程專家和學生可協助計劃。深圳大疆創新科技(DJI)的創辦人是科大畢業生,創新的個人化交通工具是否可以在科大作試點?這一方面政府條例要有豁免,容許做這些實驗。
現在香港的創新科技沒有起色,因為政府長期「管死」產業。業界轉投深圳發展,因為深圳比較大膽,願意嘗試。香港政府就是管得太多、管得太緊。香港政府應該撥出總預算5%的經濟和空間資源,進行不同的創科實驗,而創科實驗正需要空間,啟德發展區正是不二之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23條立法必須有明確時間 |
上一篇: | 英國積極支援烏克蘭戰爭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