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3月16日

胡恩威

矛盾與混亂的運輸署

香港運輸政策充滿矛盾和混亂,「的士司機證」已經反映出這個問題。大家乘搭的士時候,有否留意放在前排座位的那張附有司機照片的「的士司機證」?那張證件非常兒戲,很多時候的士司機證相片裏面的那位司機容貌,和正在駕駛的司機完全是兩碼子的事。那麼負責發出的士司機證的運輸署,為什麼會容許這樣奇怪的情況發生?

根據運輸署規例,的士司機帶同有效之的士駕駛執照,可到運輸署認可的代理商申請的士司機證,代理商包括車行、文儀公司或相片沖印店,即日取證,價錢約50至100元一張。那麼運輸署如何把關?在辦證時如何確定和審核的士司機的身份?有否安排人手去抽查的士司機證的使用者?如何防止匪徒會冒認的士司機進行非法勾當?如何能夠保障乘客安全?

香港作為亞洲都會,尤其是在後疫症期間協助旅遊業復甦,外國旅客使用本地的士,提升的士司機服務質素時,那張司機證很重要。大家到東京乘搭的士,那張的士司機證非常嚴謹,像身份證一樣有着非常嚴謹的要求,而且的士車牌號碼也是非常清晰地展示。可惜香港運輸署連一張的士司機證也沒有處理好,更遑論其他運輸政策呢?

香港運輸政策非常混亂,一方面大力發展大型公共運輸系統,2021年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文件,提出以鐵路運輸為骨幹的公共運輸系統,並預留空間給環保交通工具設施的增加。但另一方面,並沒有限制私家車數目的增加,1997年香港私家車登記數目為303841輛,2022年則有571412輛,私家車增長率為53%,長遠規劃充滿矛盾。運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劃議題,新加坡政府會加以控制,因為有汽車便需要相對的泊車位空間。當香港人說土地已經不夠居住的時候,更多汽車需求更多的停車場和泊位空間,導致土地問題百上加斤。

過去十年政府政策出現了很多奇怪現象,立法會議員經常要求政府提供更加多泊車位,本身就是十分矛盾;香港已經花了過萬億公帑在大型運輸基建身上,為什麼還要大力拓展停車場?西九文化區將會在綜合地庫興建一個全亞洲最大有1500車位的停車場,大型停車場會為尖沙咀和佐敦一帶製造塞車問題。其實首爾已經開始把停車場搬離中央地區,搬離後已證明交通運輸情況得以改善。

反觀香港政府一方面推動運輸基建、主要鐵路幹線構成的運輸網絡,一方面又不限制私家車數量增加,並要求政府增加停車場,這些工程反而導致一些重要工程被延誤,都是浪費納稅人的公帑。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浪費的情況?就是負責制定運輸署政策的運輸及物流局沒有訂下一個明確的指標,讓運輸署去切實執行。現在運輸署基本上是無人駕駛,運輸署署長羅淑佩女士是政務官出生,其他負責官員大部分都是政務官,他們有足夠的運輸政策的專業知識嗎?

應推動多中心城市

運輸政策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科學,例如透過大數據協助規劃、環保汽車、綠色能源、碳排放量、大型運輸基建、公共運輸系統,巴士、的士、小巴等不同類型的汽車,每天在城市的馬路上川流不息,流量如何控制?怎樣控制?有沒有做研究呢?基本上是「零」。就算有研究,都是外判給那兩三家英美工程公司做,政府完全沒有自身的研究能力。政府為什麼不和大專院校合作?設定長期性的運輸政策研究和數據收集。

大家試試用運輸署開發的App(應用程式)「香港易出行」,你會發現App的設計有問題,使用不方便,而且字體很小,長者根本看不清楚。更甚的是App的用法,「香港易出行」原意是讓市民方便快捷地搜尋不同出行的方式和路線、提供行程時間及交通消息,但此App的整體視覺效果以及應用方法基本上是不及格的。可見運輸署的運作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的模式,沒有善用科技、沒有配合政策、沒有一個整全的規劃。這是香港目前管治的核心問題。

運輸政策和規劃政策是息息相關,舉例︰如果香港推動「多中心城市」(Polycentric City),大部分在職人士不需要山長水遠由元朗到中環上班,而是在一定的地理範圍,例如兩公里範圍內出勤,可以步行或踏單車上班下班,便能減少很多交通擠塞的問題,所以「多中心城市」應該是香港未來的發展路向。但這路向需要運輸政策配合,因為目前的運輸政策就是不斷起公路、不斷起停車場、不斷興建大型運輸基建、不斷增加私家車輛數目而沒有任何控制。

規劃的主要功能就是協調各種利益,讓大家能夠共贏共享成果。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政府傾斜去汽車。全世界大型城市都推動「單車」這種綠色交通工具,東京、台北、紐約、國內城市,單車是其中一個代步的主要工具。但是在香港,單車就淪為消閒的工具。

還有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就是運輸署和警務處的分工。對市民來說,也不知道兩署的關係是從屬關係?還是平等的合作關係?其實警務處的交通總部掌握很多前線的運輸數據和經驗,這些數據如何能夠轉變為政策?改善政策?

另外一個問題是香港沒有地區行政,所以香港沒有「地區交通運輸政策」。大家去將軍澳看看,便會發現一個奇怪現象︰理論上從港鐵站下車,基本上應該可以用步行或單車的方法到將軍澳工業邨上班。但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因為整個交通網絡基本上只有汽車和馬路,行人和單車這兩個元素在香港整體城市規劃裏面都是被視而不見。試想想,若果在港鐵站下車之後,可以步行到工業邨,既可以節省車資,又可以多做運動。衞生署不是鼓勵市民多走路?推動「日行萬步」活動,促進市民健康嗎?

看見這些荒謬的邏輯,你會發現香港政府是一個「甩頭甩骨」、前言不對後語,非常不協調的組織架構。要怎樣改變和改善?這是未來良政善治下一個非常重要的進程。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