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19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學習:一個光譜、一個過程

上周談到目前各式各類的體驗學習。也許馬上會引起家長的興趣。有家長會覺得,幸虧我給孩子安排了這許多的經歷,在學校以外讓他們上音樂、舞蹈、美術、功夫、跆拳道、田徑、現在還加上電腦、編程……。有家長也許會緊張起來,這麼多活動,不會影響他們的學業嗎?活動的時間,不是搶去了「正經」學習的時間嗎?甚至可能有校長,心裏也許在嘀咕:「活動太多,影響考試成績,影響升學……。」教師一般不會反對,但是每一種學生的體驗經歷,都很容易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也不能無止境地擴充。

其實,世紀初香港的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主旨,是回歸學習,把學生的學習放到教育舞台的中心,反璞歸真。當時是覺得,學生所學的東西,太狹窄了。中四以後,理科就是理化生,文科就是史地經。中六以後,就更窄了,只是專攻大學入學需要的那兩三科。其實,大學的學習,也不再是以往狹窄的知識,而往往是多學科、跨學科、超學科;也不再是純粹從課堂上、書本裏獲得知識。

學校課程 太窄太滿

因此,除了改變學制,公開考評三變一,一則沒有了預科的概念,二則壓縮了正規課程,開闢出通識學習、應用學習與其他學習經歷三個新的學習領域。大學的三改四,也都是把增加的一年,不作專業的深化,而是作為拓寬和增潤學習經歷的機會。從學生的角度看,大學更是課程之外增廣見聞、充實自己、探索前路的絕佳機會。聽學生說,現在宿舍裏「潛」的學生愈來愈少;「潛」者,只顧功課,不涉其他活動也!

經過了20多年,教育需要進一步向前走,筆者也對於當年改革的初衷,有了新的認識。過去的20多年,世界也在不斷變化。有些社會變化,現在可以看得更清晰;有些,則當時還沒有出現。

其一,當年是覺得學生學得太窄,現在看來,表面上太窄,其實是把學生驅趕到一條窄小的梯子,要他們沿着這條分數和學歷的梯子,不斷往上爬,不作他想。在傳統的工業社會,這條梯子,是連接就業梯子的;美好的前途,就在考試分數裏面。現在社會碎片化、短暫化,若學生仍然只知道沿着這條梯子往上爬,其實是誤導了他們,給了他們一個虛假的生活前景。因此要擴寬學生的學習經歷。這意義,就不只是課程寬窄的問題。

學生的學習經歷,應該可以有什麼?

一個維度是內容:閱讀與學習、表達與溝通、知識與技能、分析與綜合、探究與質疑、創作與欣賞、體育與藝術……以上屬於人生必備的學養;與人為善、群體合作、家國情懷、全球視野、自省自理、跨越文化、靈活應變……以上是待人接物的素質。

第二個維度是方向:敢於創新、勇於承擔、不避風險、擁抱挑戰、堅持原則、正向樂觀……以上是人生態度;關愛捨予、公義和平、求同存異、平等公正、熱愛自然、珍惜生命……以上可以說是人的基本價值觀。

第三個維度是途徑:聽講、閱讀、實踐、體驗、模仿、實驗、嘗試、質疑、探索、訪問、旅遊……。

上面的種種,還有許多缺漏,教師和家長一定還可以加上許多。這許許多多,如何塞進學生有限的時間?更不用說擠進學校的時間表。一定不是靠「塞」與「擠」。

設計學習 學生為主

一、學習的途徑,與內容很有關係。沒有科學實驗,就很難掌握理化生的原理。沒有課外活動,就很難養成群體生活的要素。沒有在社會上經歷過工作的實際,就無法知道現實世界是如何運作的。不接觸大自然,就無法想像大自然的偉大與美妙。而價值觀的養成,則有賴於家庭的氛圍、教師的榜樣、學校的文化、同輩的好惡。現在,又加上了社交平台的灌輸。這些途徑,倒是設計學生學習時需要覆蓋的。

二、人類學習,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掌握了一門樂器,就打開了音樂的大門;從來不需要學生掌握所有的樂器。參加一項課外活動,就會體會到如何過群體生活,也是學生在家庭以外人際交往的第一站。學生在社會某個工作崗位上體驗,他們體會到的收穫,往往終生受用。因此,我們都希望學生有多方面的學習經歷,但不是數量和種類的堆砌。很多學習不發生在學校裏面,但是如何挑選、統籌與設計,卻是學校不可推卻的責任。

三、最重要是,學習發生在學生腦子裏。學生主動學習,是一切學習的根本。學生的學習能力,往往超過我們的想像。學生可以學很多東西,但是學校學傳統的活動,往往充塞了他們的時間和空間。這又回到上次教育改革所關注的,不光是學生學得太窄,而且是把他們塞得太滿。人腦的胃口可以很大,接受的話,可以學很多很多;但是人腦又容易漲滯,不接受的話,就是學不進。

學校學習 重在過程

其二,學習是一個過程,而不一定有固定的學習目標。我們要是問:「Have you learnt?」其實可以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學會了嗎?」,一種是「學過了嗎?」分辨這兩者,在學校而言,尤其重要。

學開車,要考牌。那就是考驗「學會了嗎?」不然不能上街。但是,什麼叫「學會」,如何才能上街,標準各地各異。筆者30年前在美國Cambridge學開車,準備筆試要背108條交通規則,試題10條,5條答對合格,算是「學會」了交通規則?路試,一個右轉彎、一個左轉彎,一個掉頭,然後在一個Stop牌之前,考官提醒要停。四個動作,也就拿到駕駛執照了。公路過線,學過,沒有考。泊車,完全沒有學過。其他是在實踐中「學會」的。聽起來有點好笑,但是現在想起來,師傅給我的16個小時,其實是給了我一個學習過程。拿到執照,只是另一個階段學習的開始。

在學校裏面,學生的學習,是為了達到目標(「學會了」),還是為了經歷過程(「學過了」)?值得我們深思。數學四則,加減乘除,給100道題,學生全做對了。我們就說他們「學會了!」假如學生只對了60題,可以是合格。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可以允許有40%的誤差嗎?這合格的學生,算不算學會了?不過我們還是相信,他們在生活中不會出大亂子。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計算的學習,將在學生的生活中繼續,以至熟練。

寫文章,更玄了:學生寫文章得了80分,非常高興,他學到了什麼?知道嗎?其實,學寫文章,只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不斷寫、不斷改進的學習過程,沒有盡頭。教師的批改,只是輔助;關鍵是學生要寫得多。他們學了,但是也許永遠不會有「學會了」的一天。現在有教師讓學生在網上互評,學生就得到實質性的學習動力。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學習也是沒有盡頭的;只不過我們習慣於用考試分數作為學習的終結,合格了,就覺得是「學會了」。

上述各種學習的內容、方向、途徑,其實都沒有盡頭。這裏無意否定課程的分階段循序漸進。很多學習的過程,需要設計;沒有上一個階段的學習,就難以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但這其實不是「學會了」才進入下一個階段,恰恰就是經歷了一個過程,才可以進入下一個過程。就像運動員循序漸進的訓練。

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因為學生在校的日子,是「學會學習」的過程。他們得到的滿足,不應該是分數,而是經歷了學習,而且是各式各樣的經歷。這樣,他們就比較有信心進入社會,準備接受更嚴厲的學習挑戰。這不是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嗎?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