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6日

歐陽檉 廖雅瑩 文化論政

珍寶對香港海洋文化的啟示

珍寶瀕危,其實早已事先張揚。商號明言自2013年來已累計虧蝕一億元,最後一盤生意曲終人散,其實也不是特別令人意外。從結業到要拖離香港,本來消息已經被慢慢消化。不過,沉船想像還是太有畫面,即使多日來還沒有一張現場新聞照片,大家單憑臆測已經感到震撼,於是又獲得了另一輪本地和外媒廣泛報道。

有機誕生的「異國風情」

翻查歷史的話,香港仔眾海鮮舫的出現最初的確和水上人家有關:靠水食水、衣食住行都在水上,自然有水上酒樓。後來變成飲食王國,是一次轉型。

珍寶於1976年開業,至今橫跨了幾個世代。幾代人也似乎有些情意結,但是內涵明顯不同。已屆中年的市民,比較多一手接觸和回憶,並會提及工藝的傳承。

不過,即使從未踏足海鮮舫的年輕一族,往往也如數家珍地講出在什麼香港或外國電影、動漫電玩等流行文化,出現過這座富有特色的香港地標。對於他們來說,珍寶已經成為一個香港認同的文化符號。

與此同時,歷史也證明同類海鮮舫一旦離開香港,即告水土不服:海角皇宮1998賣到馬尼拉,幾經轉折還是在2008年倒閉,再後來送到青島,也是荒廢;另由香港打造,出口到高雄的海上皇宮,2000年開幕,更不足短短一年就收檔。唯獨香港珍寶可以成功,原因何在?除了香港海鮮舫出身最真之外,還因為可以背靠一個在文化論述上「不方便」明言的資源:香港作為「世界最大唐人街」的自我東方主義獵奇符號──這正是青島、中山、高雄甚至馬尼拉等都難以望其項背的。不過,這種「優勢」放在今天,無論從愛國民族抑或普世進步的脈絡上,都已經相當不合時宜了。

香港本有漁村歷史才出現由水上人經營的船上食肆,但後來小漁村並沒有發展成大漁港。反而香港的漁業因為經濟轉型逐漸式微──其他曾經蓬勃的水產養殖,例如養海魚養貝養珍珠等,也因都市化所產生的環境污染變得收穫小、成本高、利潤低而難以持續。經營船上食肆的,卻因為香港成為營商洽談生意之地,需要愈來愈多宴客和款待的場所,吸引投資者併購水上人小生意,漸漸建成海上旅遊餐飲產業。水上人則變成營運駁艇業務為主,在影視畫面上填補人力車的空缺。

所謂「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旅遊業的確是一種需要與時並進的行業。但與其說是員工態度問題,不如說是世界在變的問題──對比較前沿的遊客來說,到訪這些獵奇、明信片式的景點,本身不再是一件引以為榮,反而是比較尷尬的事。如今文化旅遊、生態旅遊等早已進入主流。時移世易,真正的奢華已經不再是在富麗堂皇中品嘗稀有的野味,現在更多的是關於時間、空間和體驗。

作為一盤海鮮酒家生意,蝕錢就賣盤(當年集團也因金融風暴賣出海角皇宮),賣盤不成也得省下保險和日常維修保養開支,業主有意捐出一盤10年間蝕億元的生意,完全在商言商而已。政府在2020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躍動港島南」計劃,建議海洋公園制定重生方案,以提供更多元的消閒及旅遊體驗,當中包括接收珍寶海鮮舫進行活化,其實已經是一個「續命追魂call」。

可惜海洋公園本身也已經自身難保。政府不能「與民爭蝕」的理由,不見得前後說法一致:海洋公園本身已經蝕本,但仍然獲巨額注資。雖說接受珍寶的捐贈可以有利海洋公園自身轉型和南區整體規劃,也能夠尊重保留珍寶的公眾意願,但若必須涉及用公帑維護,市民又是否願意將稅金投入到服務對象不以港人為主的項目上?何況相比起天星和皇后碼頭而言,珍寶本身並不是一個與生俱來最有公共意義的空間。正因如此,它的生存理據其實更有賴保育政策負責填補轉型上的空缺。

海洋經濟 譜寫轉型新篇

珍寶注定要沉的話,它可以為餘下的海鮮舫帶來一些啟發嗎?藉此機會,建立一個可持續海洋經濟示範單位或實驗基地又是否可能?

要發展旅遊,我們可以讓消費行為更具建設性意義嗎?高級酒店中菜廳以無翅宴會作賣點已非新鮮事,亦有愈來愈多高級餐廳以來自可持續漁業的海鮮入饌作宣傳。海鮮酒家要覓得營運新出路,嘗試與可持續水產養殖和漁業產生協同效應,照顧愛海鮮的胃口同時也帶領饕餮客的飲食習慣與時並進,如此亦能響應國家「十三五」規劃和「十四五」規劃當中高度重視的「海洋經濟發展」方針。

國家高度重視「海洋文化旅遊」,政府和商界的決策者們不可能不知。任由海鮮舫成為巨型海洋垃圾,因海洋污染而登上國際新聞版面,也和國家發展重視海洋資源適當運用與減碳目標的設立有所矛盾。香港本來就有歷史悠久的海洋文化,由小型漁業高速經歷發展演變成港口與航運業及相關服務為主,整個社會轉變從沒脫離過海洋資源。

香港地理上作為沿海城市,與其他沿海城市同樣面對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等影響。這種經歷為香港進行海洋經濟的整合與探討提供先天條件。香港特區是海港城市,更毗鄰作為海洋大省的廣東,應善用已有硬件資源,以及積累多年的海洋文化軟實力,站穩大灣區的重要戰略角色,也是時候考慮其他海鮮舫的妥善處理。

除了沉船觸動港人感懷時勢的共鳴外,珍寶海鮮舫的命運也折射出單靠物質市場力量不一定可有智慧地帶領社會轉型的現實。自2020年珍寶宣布結業,到拖離香港期間,雖然不時傳出商號、海洋公園、其他非牟利團體的參與合作意向,走過一定程序,惟最終沒有出現具承擔的一方。海鮮舫述說了小漁村轉型到貿易樞紐,再變身以服務業為中心的港式極速發展史。再次面對經濟轉型,二十一世紀的發展也就不得不考慮可持續發展的藍色經濟。

歐陽檉為香港大學社會學博士,廖雅瑩為一環保NGO之可持續發展經理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