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6日

方舟 泛舟論章

堅定改革是回應「四點希望」的關鍵

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為過去25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成果作出回顧總結,亦為處於「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這一關鍵階段的香港前瞻性地提出四點希望,值得廣大市民關注和細讀。

我們可以就習近平2017年在回歸20周年大會和今年在回歸25周年大會的兩次講話作出比較,看一看5年時間後的內容變化,自然就能看出這一次發言傳遞出什麼新的訊息和要求。

習近平在回歸20周年大會的發言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談及過去20年來「一國兩制」在港實踐的成果,而當中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回歸後的香港「已經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第二是回歸後的香港「繼續保持繁榮穩定」。第二部分,習近平為「一國兩制」在港實踐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了四點意見,並寄語新一屆(第五屆)政府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而回歸25周年大會的發言則可以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同五年前的講話一樣,先總結三點「一國兩制」在港實踐的成果。第二部分則「溫故知新」,指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四個必須。第三部分的「四點希望」則是整篇講話中最重要的內容,扼要闡明了中央對香港未來發展方向的期望。

保持獨特地位

在「一國兩制」的成果方面,25周年講話比20周年講話多出一點成果,就是通過制定《港區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愛國者治港原則得以落實,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正確行使,中央全面管治權亦得到體現。這一點未有出現在20周年講話中;與此同時,當年的講話所點出的「社會在一些重大政治法律問題上還缺乏共識」亦在今年的講話中不復見。

在20周年的講話中,談論香港的內部問題屬於「點到即止」,僅以一段概括。25周年講話則提出「四個必須」和「四點希望」。所謂「必須」則是已經實現而須長期堅持下去的東西,亦為長期堅持「一國兩制」提出充分的論述基礎。過去一段時間,一些外國人甚至香港內部都有人懷疑「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而習近平則以「大白話」清楚說明,以「一國兩制」是「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的新論斷,闡明中央在這方面的清晰立場和取態。

在四個必須之中,前三個必須都與憲制性安排或與政治制度相關,分別是: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必須堅持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相統一、必須落實「愛國者治港」。這些事宜屬於「一國兩制」事業的關鍵部分,在今後的未來必須繼續得到充分落實,即「『一國』原則愈堅固,『兩制』優勢愈彰顯」。

至於第四個必須,「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習近平亦作出相當具體的解釋,表示「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屬於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並給予港人和國際友人充分的信心,中央政府將完全支持香港長期保持這些獨特地位和優勢。

而25周年講話的「重頭戲」明顯就是後半部分的「四點希望」,而所謂的「希望」,就是中央點出香港在這些方面仍有待提升的範疇領域。四點希望分別是:着力提高治理水準、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共同維護和諧穩定;而這四點具有清楚的先後邏輯關係。

在落實《港區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後,社會上不少人指出,下一步就是要聚焦經濟民生問題,而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實際上又離不開特區政府管治水平的提升。不論是引領經濟結構的轉型,抑或是增強市民的幸福感,政府治理水平是箇中關鍵,不可缺位。

就第一點希望,習近平表示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強治理效能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迫切需要」。如此直白的表述以往極少出現,亦透露出中央對港府回歸以來的管治水平並不完全滿意。習近平除了要求港府提升國家觀念和國際視野、從大局和長遠需要出發謀劃香港發展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港府「要轉變治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資本主義制度是香港的特色,自由港是香港的標誌,政府的引導功能相對有限。然而,在國家發展戰略調整、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變化的大環境下,加上香港本地深層次矛盾愈發尖銳,今後特區政府既要肩負起更大責任,又要用好香港的市場活力。如何真正做到「更好結合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和「敢於擔當、善作善成」,是對未來港府的一場重大考驗。

分享發展紅利

第二點是希望香港不斷增強自身發展動能。除了鼓勵香港更積極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外,習近平更提到「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值得讀者深入思考。

筆者多次提到,香港的經濟結構狹窄,缺乏新經濟增長點,利益格局相對固化,導致多年來經濟發展相對疲弱。今時今日,金融業佔本地生產總值超過23.4%,而地產相關行業(包括建造業、地產交易等)亦佔本地GDP四分之一左右。換言之,金融和地產兩大板塊已佔本地經濟活動的一半份額。

金融和地產都是資本密集型行業,難容納「新玩家」。如果我們比較富豪榜過去20年的變化,香港基本上是「變化不大」,而且有兩個特徵:一、絕大部分富豪都涉獵地產行業,甚至以地產「起家」;二、為數不少的富豪都是大家族的後人,富豪榜出現的變化更多反映「子承父業」,而非反映經濟結構的調整或創新。

在內地,富豪榜排名不斷變化,而且變化能夠較大程度上反映經濟出現了新增長點。即使在美國這種較成熟的經濟體,以及採用資本主義市場制度的國家,新企業家成為世界首富,亦同樣代表着背後新一批產業的崛起。要提升發展動能,香港必須打破既有發展格局,而這種所謂「打破」並不是要「打土豪、分田地」去做利益重新分配,而是要「做大個餅」,讓更多人享受到經濟發展紅利。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是新一屆政府的重要任務,也是讓年輕人看到希望的關鍵所在。

而創科就是最重要和最有潛力引導香港經濟轉型的產業。習近平此次在香港逗留的時間較短,大部分時間都是出席一些典禮以及與有關人士會面,但他仍親自到訪視察了香港科學園,可見中央對於香港創科發展的重視和高期望。

第三點是希望香港可以「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列出了一系列包括房屋、創業、教育、安老等方面的民生問題為「香港最大的民心」,而當中又以提升居住品質為最重要任務。

在同為地少人多的國際大都會的東京,中產階級能夠在東京都環線JR山手線周邊購置獨立屋(雖然不似美國式的幾千方呎獨立屋,但也可以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而在人均GDP將近五萬美元的香港,獨立屋則屬於超級富豪的消費水平,大部分人的居住品質仍然相當不理想。橫比一般發達城市,香港的居住條件相當落後,甚至嚴重影響香港居民的生活品質,箇中原因和出路為何,都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而隨着人口老化問題的持續演化,全面檢討安老服務,確保長者可以安享晚年,亦是未來幾屆政府的施政重點。今年年初的第五波疫情暴露出老人院不少問題,筆者不在此贅述;簡而言之就是兩個核心問題,第一是土地空間不足,第二是護老服務人手不足,兩者在背後都存在一定的結構性因素。

改變管治思維

不少民生問題背後牽涉大量的既有社會經濟條件和因素,亦與政府的管治水平和執政團隊的魄力,以及香港自身的經濟發展動能緊密相關。如果在上述三點能夠取得實際突破,習近平提出的第四點希望「香港社會的和諧穩定」亦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過去頗長的一段時間,香港需要容納社會上的不同利益團體,因此,其制度設計導致推動改革的「否決點」很低,即一些利益團體希望阻撓或否決某項改革議程是相對容易的。但在回歸25年這一時間節點上,包括本地以及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迎來較大改變,特區政府的「箍票」壓力大大減少,國家發展策略和國際形勢變化亦要求香港「有所作為」。

期望新一屆政府能夠引領香港管治思維的改變,勇於承擔,敢於改革,以不負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信任和期望。引用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的原話:「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香港也需要以同等的精神魄力,幹出一番新的事業來。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