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4日
過去兩年,雖然本港因抗疫而導致財政儲備有所下跌,但相較全球不同經濟體,香港的財政實力仍較為雄厚。然而,特區政府長期以來未能有效善用充足的「彈藥」,以推動本地經濟發展。這主要歸咎於特區政府對經濟領域「大巿場、小政府」的管治理念,以及積極不干預政策。
強化經濟角色 用好主權基金
近年本港已有不少關於重新釐定政府與巿場關係的討論,社會上更有強烈的聲音,期望特區政府加強對經濟發展的引導。這反映目前香港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已出現有別過往的管治需要。事實上,梁振英和林鄭月娥這兩任行政長官,表現出比往屆更積極介入市場,推動政府扮演一定的經濟角色。候任特首李家超在政綱中提到,下屆政府「必須採取主動積極、進取有為的態度,促進經濟增長」,以此表明希望進一步強化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的角色。
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香港經濟增長乏力,疫情前的10年期間本地GDP年均增長率低於3%。這其實與本地產業結構單一息息相關。最近幾年,特區政府開始大力推動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是邁出了正確的方向。但須留意的是,無論是投資創新活動、還是培育新興產業以至發展先進製造業,往往都面臨風險高、投資回報期長,甚至巿場融資環境不成熟等一系列的現實困難,如果單靠巿場的力量是很難獨力成事。
借鑑海外經驗 設港版「淡馬錫」
毋庸置疑,特區政府早前先後設立「未來基金」及「香港增長組合」,本屬一個開創性的舉措。但在具體運作層面,由於特區政府不直接參與任何投資項目的審議或決定,難以從全局、長遠發展的角度作出投資,大大削弱了相關基金帶動香港經濟結構轉型、為年輕人開拓新發展空間的效用。筆者認為,特區政府要有效推動產業朝多元化、高增值的方向發展,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運用好主權財富基金對產業發展的導向功能,以及為公共財富的增值能力,其未來角色尤其關鍵。
觀乎海外設立和營運主權財富基金的經驗,其法定目的和投資準則都大相逕庭。根據資料顯示,全球有超過45個國家及地區設立了主權財富基金,其中有部分基金的投資風格較為保守,主要是為了維持相關地區的中長期財政穩健增長、累積財富,以提升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例如澳洲的「未來基金」和挪威的「政府養老基金」等。同時,亦有部分國家的主權基金採取更積極的投資作風,追求長期更高收益,配合國家經濟及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而進行大量策略性投資,當中新加坡的成功經驗最為亞洲地區乃至世界所熟悉。
新加坡財政部早於1974年便採用控股公司模式、成立一個國有專業投資機構「淡馬錫控股」,以配合推進經濟轉型。根據該基金的年報顯示,截至去年3月31日,投資組合淨值為3810億坡元;自基金成立至今的47年來,複合年化股東總回報率為14%,表現可算優越。「淡馬錫」基金通過對當地的戰略性產業作長遠投資,並配合當地的產業政策,培育大量本地的新興龍頭企業或轉型企業成為世界級公司,以進一步提升當地企業的盈利水平和長期競爭力,從而實現公共財富和產業經濟「齊增長」的雙贏局面。
另一個亞洲國家、馬來西亞也在1993年成立了一個類似「淡馬錫」的「國庫控股」。該國成立主權基金的一個重要目的是通過戰略性投資,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長遠效益。例如,「國庫控股」通過對當地一些關鍵的基礎設施及技術產業進行投資,並配合政府政策和實際發展所需,向不同行業、有發展潛力的新興企業作專項投資等,以全面支持該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需求,從而推動經濟的長遠發展。
借鑑海外國家的成功經驗,筆者建議特區政府須進一步善用財政儲備和加強對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盡快優化「未來基金」成為港版「淡馬錫」、「國庫控股」一類的投資基金,賦予他們配合和投資本地策略性產業之職能,以促進達成經濟結構轉型、產業多元化發展的戰略性目標。同時,特區政府可考慮以直接入股的方式投資到一些具策略性價值的領域,以及發揮政府資金的槓桿作用,引導私營金融機構加大對創新科技、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持,將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之下的重點產業「做大」、「做強」,以提升香港的長遠競爭力和改善民生福祉,這將有助加快達成候任特首李家超經濟部分政綱的目標。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市建局延續港鐵上蓋模式 |
上一篇: | 新班底裏面「老面孔」居多的玄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