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9日
近來,在抗疫的圈子裏,響起一股要求「跟病毒共存」的聲音。筆者作為醫療專業人士,在仔細考慮和分析所有因素後,認為「跟病毒共存」的策略絕不可行。其實,原因不難說明,因為無論在病毒的傳播力、患病率、重症率、後遺症和死亡率這五個考慮因素,香港都負擔不起「跟病毒共存」政策的後果,如果真的實行,必定會癱瘓本港的醫療系統。
首先,看了數據再說。Delta變種病毒雖然沒有Omicron的傳播力那麼強,但死亡率比較高,一旦確診,死亡率接近2%。再者,Delta的重病率也比較高。每一百人確診就有兩個人死亡,按照這個比率,社會上受影響家庭的數目會相當多,死傷枕藉的悲慘場面會陸續出現,那必定不是本港市民所希望看到的。
再說Omicron變種病毒,它的傳播力異常強,所以雖然死亡率只是0.3%,但是由於香港人口密集,國際交往頻繁,如果採取「跟病毒共存」政策,就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數目龐大的確診個案。如果突然之間出現以倍數增長的確診個案,香港的醫療系統還有應付的能力嗎?再說,就算是0.3%的死亡率,也高過一般流感6至7倍。每1000人確診,就有3人死亡,那也是個駭人的數字。
如果我們分析一下數據,就不難發現香港本土發生的病例其實不算很多,大多數的病例都是來自境外輸入,這一事實進一步支持了香港要採取「動態清零」的政策。然而,「動態清零」這個概念,該如何理解呢?
看到「動態清零」裏「清零」兩個字,有些人以為就等於是零感染。其實,「動態清零」既不是零感染,也不能說成是零容忍。「動態清零」的神髓是在於「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這十六字的口訣,簡單來說,這口訣的意思就是要在常態化的疫情防控狀態下,必須做到能快速識別感染的發生,然後快速地進行處理,同時有效地管控和救治,以切斷病毒的傳播鏈。「動態清零」在內地已經實行,而且效果很好。
《人民日報》早前發表〈「動態清零」是香港抗疫的科學選擇〉的評論文章,強調方針背後「體現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也被實踐證明能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所以只有積極實行「動態清零」才能減少發病、重症和死亡率。因此如果香港採取,必然可以在抗疫、市民日常生活和整體經濟發展之間取得理想的平衡。
筆者作為專業醫生,相信的是數據,考慮的是香港醫療系統的負荷能力,關心的是全港市民的整體健康。就目前而言,香港應該全力實施「動態清零」策略,要趕快擴大核酸檢測,更早更快地找到傳染源頭,同時通過善用大數據,對密切接觸者進行有效追蹤,再加上更嚴密的社區防控,就一定可以切斷傳播鏈,重回清零狀態。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還應該進行廣泛宣傳,讓市民充分了解「動態清零」的理念,然後可以全力配合政府在抗疫方面的努力。
放射科專科醫生、國際願望成真基金董事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