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9月7日

浸會大學項目團隊

何處辨真假──疫苗不實資訊的澄清

疫苗作為抵抗新冠病毒疫情的主要武器,常常面臨虛假資訊的挑釁:「年輕人感染風險低不需要接種疫苗?」、「吸煙者感染新冠的機率低?」、「政府將暫停復必泰疫苗供應?」……本應成為市民抗疫盔甲的疫苗,在虛假資訊的漩渦中,卻讓人於「接種」與「不接種」之間猶豫不決。

香港浸會大學發起的「助減香港市民疫苗猶豫研究計劃」在一項問卷調查中得知,市民認為防疫成效與虛假資訊息息相關,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虛假新聞對防疫成效頗有影響或非常有影響。但市民並非只能在鋪天蓋地的不實訊息中無所適從,主動辨別資訊真假、及時調整對疫苗的認知,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疫苗決策。現時香港已有不少機構對流傳的疫苗不實資訊做出澄清,對錯誤資訊進行駁斥。

公營機構的不實資訊澄清平台

公營機構(包括政府官員及公共衞生機構)已經在澄清疫苗相關錯誤資訊方面做出努力,浸大團隊收集並分析了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這段時間內132則由香港政府營運、並用以向公眾傳播的公開澄清或闢謠消息,發布渠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香港政府新聞網Instagram專頁、香港政府營運的Facebook專頁「添馬台」、衞生防護中心Facebook及YouTube專頁、香港特區政府營運的2019冠狀病毒病專題網站中的「澄清」欄目【表1】。

研究發現,尤其在疫苗接種計劃啟動初期,市民對於疫苗的認知仍相對陌生,不實資訊趁虛而入,搞亂正確資訊的傳播,在疫苗計劃啟動之前的一兩個月,已有大量不實資訊被澄清。隨着疫苗接種計劃的開展和接種人數的上升,不實資訊泛濫的情況略有好轉,但澄清工作也從未停下腳步。

結合傳播渠道和形式來看,目前公營機構闢謠者能夠視平台特性進行有針對性的訊息匹配,據浸大研究統計,影片形式的闢謠大多數來自YouTube,而文字形式的闢謠則為新聞稿或書面回應。除此之外,公營機構也使用圖片形式的闢謠訊息,多見於Facebook和Instagram這兩個社交媒體。圖像元素包括卡通圖片、訊息圖表和數據可視化,這些元素可以提高闢謠效率。已有學術研究發現視覺元素可以提升受眾的參與感從而提高訊息的可見度。因此浸大學者建議,在渠道上優化Facebook和YouTube運營的同時,也不妨投入資源關注Instagram的運營,該平台不僅能整合文字與視覺的優勢,亦可以對內容進行系列歸類,傳播效果甚佳。

從主題上來看,公營機構對謠言的澄清一般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對公眾影響較大的短期謠言,大多數錯誤資訊將死亡/副作用個案與接種疫苗間進行了錯誤的因果關聯,例如澄清接種疫苗後的死亡個案是出於什麼原因,公營機構一般會進行「緊急闢謠或澄清」;另一類是針對長期存在的錯誤資訊的澄清,例如宣傳疫苗接種的必要性。因此,公營機構在後續制定謠言澄清策略時,也應就以上兩種情況做針對性考慮,匹配不同的傳播渠道與形式。

在闡述方式上,有的公營機構會通過否認錯誤說法進行糾正,例如指出「新冠疫苗會引致新冠肺炎」是錯誤的,未提供進一步解釋,但多數時候,公營機構會通過解讀事件邏輯連貫性來進行糾正,以更全面地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例如曾有錯誤資訊是關於「如何評估疫苗的實際功效」,該錯誤資訊將使用不同疫苗的各個國家之接種率與確診病例作直接比較,政府的官方社交媒體賬戶添馬台運用邏輯解釋的方式駁斥了這則資訊的錯誤之處。此類方法不僅僅會讓闢謠過程更透明,讀者得以根據駁斥邏輯梳理思路,也可以增強傳播者的可信度,在未來的策略制定上可以沿用【表2】。

披着科學外衣的虛假資訊

無處不在的不實資訊是抗疫工作的敵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認識虛假資訊特徵,掌握辨認資訊真假的法寶,才能抵抗疫苗不實資訊的挑戰,打贏抗疫戰。

同時,浸大研究亦檢視了本地四間非公營事實查核機構(包括法新社事實查核(香港)、Annie Lab、浸大事實查核中心、事實查核實驗室)自2020年1月1日至 2021年7月14日間共116 篇與新冠相關的不實報道,從而對不實訊息的主題、分布和表達等各方面特徵進行歸納。

被本地事實查核機構所澄清過的不實報道,大致可以分為疫情、疫苗和政治政策三大類,疫情相關的虛假新聞在2020 年上半年出現最為頻繁,隨着疫苗接種計劃的開展,疫苗相關假新聞在2021年初開始增加,並於5月達到峰值,6月開始回落,7月尚未有相關假新聞被收集到,數字的回落或許意味着市民對疫苗風險的不確定性正在減弱【圖】。

提升媒介素養意識是最強防線

值得注意的是,不實訊息常具有明顯的新聞寫作特徵,往往輔以貌似科學權威的外衣。例如聲稱消息來自專家、政府等權威機構,或是在不同媒體平台上收集大量的元素,再進行拼接和配置,重新加工來支撐某種站不住腳的觀念或主張,完全無中生有的不實訊息反而並不常見。讀者需要提高媒體訊息素養,更謹慎地確認訊息來源,而協助讀者持續地提升分辨訊息真偽的素養,是社會任重道遠的使命。

加上不實訊息以社交媒體傳播為主,在研究檢索出的不實訊息中,出現在 Facebook和Twitter上的次數佔據多數,傳統媒體儘管也有報道或引述失實訊息,但其觸及範圍遠不及社交媒體之廣,速度亦不及社交媒體之快。

從公營機構與非公營機構的澄清內容中,均發現大多數錯誤或帶有誤導性的資訊屬於重組資訊,完全捏造的資訊較少,訊息的真假界線並不是非黑即白般清晰,因此在紛紛擾擾的真假資訊中,只有擦亮雙眼,對任何帶有煽動性的內容保持十二分警惕,有意識地對訊息的前因後果進行梳理,分辨訊息來源的可靠性,才能保證獲取資訊的真實度。

對市民來說,僅憑一己之力檢索查核訊息,有時是微不足道的,公營機構的澄清平台和專業事實查核機構在這方面的作用舉足輕重。面對很難辨別真假的資訊,如果進行一番檢索後仍覺可疑,便要及時翻閱公營機構及專業查核機構,若機構仍未解答,則應該主動向專業人士提交證實請求,而非道聽途說,更應避免人云亦云。

不實資訊泛濫固然使人無所適從,主動接受可靠信源的資訊,查閱公營機構或專業事實查核機構的澄清內容,是在不實資訊的洪濤中緊握事實繩索的力量來源。抗疫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挑戰,既需要各事實查核,從業機構都堅持不懈地與不實訊息做對抗,也需要市民時時提高媒介素養意識,理性平和地對待疫苗相關資訊,以做出利己利社會的接種決策。

只要接種疫苗的順利推進,香港社會的抗疫工作將會很快迎來新一階段的探討,到那時,重回疫前常態,相信也在不遠處了。

香港浸會大學「助減香港市民疫苗猶豫研究計劃」項目團隊、周琳成文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