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5月29日

丁望 思維漫步

重民生說飢餓 袁隆平獲敬重

歷史典籍《貞觀政要》謂,唐太宗(598-649)時念「稼穡之艱難」。唐詩人柳宗元(773-819)的〈田家〉云:「雞鳴村巷白,夜色歸暮田」,描繪出早出晚歸的農耕之苦;李紳(772-846)的〈憫農〉一詩,則呼籲眾人珍惜每粒米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1930-2021)離世,引起各界的關注,就關乎農耕的艱辛,水稻雜交試驗的舉步維艱。人們慶幸的,是試驗成功,民眾亦擺脫了飢餓。

角色三特點 成功探索者

學界對他的評價,有大體的共識:他的水稻雜交試驗成功,對農業科學研究、提高水稻產量貢獻大;但在肯定他的試驗成果時,不宜神化個人,沒有研究團隊的合力協作,任何研究課題都難以成功。

網絡平台的民間聲音中,觸及袁隆平不忘包含大飢餓(1958-1962)的左禍、對消除飢餓的理想;也有網絡留言謂:他對水稻雜交的試驗成功,是對社會的重大貢獻,但不能說「以一人之力,解決了十數億人的溫飽」。

以相關的文獻記錄、回憶錄、數據等為研究載體,本欄把袁隆平的「角色特點」,歸納為三點:

一.自學型、有「發現」的農業科技試驗者;

二.能把握機遇的幸運者;

三.不忘「稼穡之艱難」和「曾經的飢餓」,體恤民疾,保留讀書人的一點良知。

袁隆平於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重慶),長期在湖南湘西安江農校任教,並從事農業科技研究。他後來試驗水稻雜交成功,成為育種專家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大獎。

他不是出身於名校,在大學畢業後近20年,從未在省級或更高級的專業研究機構專職研究。直到1971年,才進了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在雜交稻研究協作組任職,一邊教書一邊兼職研究。

他可以說是自學型成名的育種專家,靠個人自學、求師、摸索,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他在大學念的生物教科書,是蘇聯米邱林(1855-1935)、李森科(1898-1976)的一套,無助於育種研究。據北大教授饒毅的文章,他獲管相恆教授指點,自學美國基因學說創立者托馬斯.摩爾根(Thomas Morgan, 1866-1945)的遺傳學;1960年,他到北京求教於中國農業科學院教授鮑文奎,增長了對西方遺傳學的認識,幫助了水稻雜交研究試驗。

有幾分幸運 華國鋒幫助

他的父親曾任職於國民政府,被定為「歷史反革命」(中國選舉與治理網2021.5.24),他因此受牽連。在安江農校任教時,與女化學教員「拍拖」3年而以分手收場(澎湃網5.27),原因是「階級出身不好」。

毛文革期間(1966-1976),他的研究、試驗受到紅衛兵造反派干擾,備受批鬥之苦。面對「徹底砸爛袁隆平反動資產階級的罈罈罐罐」壓力,他挺下去,堅持研究。

這種在惡劣環境下尋求生存(個人生存與研究、試驗之持續)的韌性,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他的成功,還在於運氣好,又能把握機遇、拓展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乃至從科研的知識產權演化出經營水稻良種的企業,發了大財。

在人生之路,他可說是幸運者。一個在湖南偏僻窮困山區的農業學校教師,卻能在「全國性」的《科學通報》發表文章(1966年停刊前),又獲國務院科技委員會幹部熊衍衡、趙石英(國家科委九局局長)的關注、推薦。他們並不相熟,更無利益連結關係,熊、趙只是欣賞文中提出的「發現」而熱心推介。這是帶點「傳奇性」。

毛文革期間,科研活動幾乎停頓,他的水稻雜交研究,卻受到湖南省一些黨政高幹的支持(包括曾主管農業、文教的華國鋒),獲得研究經費補助和試驗場地。華後來成為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1976-1980)。

研究團隊的合力協作,對袁隆平來說,也是難得的「幸運」。

知稼穡艱難 未忘大飢餓

保留讀書人的一點良知,也是許多人稱道的角色特點。

袁隆平不刻意「遺忘」民眾遭受的左禍,對大飢餓的悲劇,秉持反思的取向。

財新網刊出復旦大學一位教授的文章,稱他是「一個對中國農民的苦難有深刻體會的農民的孩子」;澎湃網提到他「親歷了六十年代可怕的大饑荒」,使他有「讓國人遠離飢餓」之想。

2009年4月,他接受《廣州日報》專訪,提到大躍進時期(1958-1960)的左禍:

「你們年紀輕不知道,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了幾千萬人啊。大躍進把樹都砍了去煉鋼鐵,把生態破壞了,1959年大乾旱,一年基本上沒有收成,餓死了四五千萬人啊。我看到路上有5個餓殍,倒在田坎旁邊,倒在橋下和路邊,我親眼看見啊,那很悽慘的。」

關於大飢餓,早在袁隆平之前就有一批高幹、學者寫出調查研究論文,死亡數多在3000萬至3600萬之間。

1962年後,大致不發生餓死人,但窮鄉僻村的飢餓、外出討飯仍存在。陳雲(1905-1995)曾說:「建國快30年了,現在還有討飯的……不能讓農民喘不過氣來。」(《陳雲文選》212頁)

喘氣就是請「包公」幫忙緩解飢餓。

1984年,包產到戶全面實行、人民公社解體,民眾大體能「吃飽飯」。

袁隆平除了關心民眾的溫飽,還向官方建議提高糧食收購價,以補貼方式鼓勵農民種糧,增加防範飢餓之力。這與他對「稼穡之艱難」的認知和體恤民疾有關。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