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
靖國神社一直是日本與鄰國關係的其中一個問題來源,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早前高調到靖國神社參拜,是他於9月中卸任首相一職後第二度前往參拜。每年靖國神社舉行秋季大祭,安倍參拜後對記者解釋純粹為了表達敬意,但筆者認為,作為大日本主義支持者的安倍,自2013年後再次到靖國神社,存在明顯的政治動機。
戰犯合祀 天皇拒拜
由於新任首相菅義偉繼續走「安倍路線」,令安倍彷彿變成太上皇,參拜行動明顯是要使自民黨內部知道,他還存在一定的影響力。每次日本首相走入靖國神社,中國及南韓一定會作出譴責,這種譴責是必要的,因為靖國神社自1978年之後已成為軍國主義及大日本主義的象徵地標。
靖國神社前身是東京招魂社,建於1869年,原意是為紀念明治維新時期於戊辰戰爭一役犧牲的3588名反幕府武士,1879年正式改名為靖國神社。「靖國」兩字正正由明治天皇命名,出自中國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的「吾以靖國也。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靖國」兩字意為使國家安定,但現在神社內供奉了14名對二戰負有嚴重罪責的甲級戰犯,以及多達2000名乙、丙級戰犯,當中包括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木村兵太郎、廣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武藤章、松岡洋右、永野修身、白鳥敏夫、平沼騏一郎、小磯國昭、梅津美治郎及東鄉茂德。
這14名都是罪行纍纍的甲級戰犯,把他們與一眾維新英靈放在一起作供奉,是對義士們的一種恥辱,而且戰犯合祀的問題正正是對侵略亞洲各國的肯定,個別政界人士繼續參拜,絕對有宣揚大日本主義及軍國主義的意圖。
靖國神社本是神道教下的產物,日本神道教作為國教多年,天皇乃神道教的代表人物,參拜英靈當然合乎禮節。明治天皇於1874年首次到神社,當時還叫東京招魂社,後來的裕仁天皇一直有參拜靖國神社習慣,直到1978年後停止有關行為,就算到其兒子明仁天皇及現任天皇德仁都沒再去參拜。
2019年靖國神社創立150周年,宮內廳提出極為罕見的「行幸請願」,盼時任的明仁天皇參訪,仍被堅決拒絕。由於天皇多年沒進入靖國神社,日本一些右翼組織認為天皇不參拜有違神道及對英靈的不敬,筆者認為這種思維與現實嚴重脫節,好像當地一個名為「靖國會」的組織,長期鼓吹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經常號召民眾積極踴躍參拜靖國神社,這班人更因出於對天皇的不滿,走到靖國神社門前切腹自殺,可見雖然投降多年,日本還存在法西斯及軍國主義的支持者。
精英政客 不認戰敗
天皇不再參拜靖國神社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對合祀二戰甲級戰犯的不滿及供奉戰犯有違「靖國」之名。根據《日本經濟新聞》2006年7月20日刊登已故前皇宮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備忘錄,披露裕仁天皇生前對靖國神社1978年秘密合祭二戰甲級戰犯的不滿,並從此停止參拜靖國神社,所以只要神社一朝存在合祭二戰甲級戰犯,天皇料不會到訪。
這個政治現實,很多日本人到現在還是不願意接受,拒絕承認日本是戰敗國,繼續沉醉於過去的大日本主義世界,還相信過去那套「政教合一」的思維,特別是一班支持參拜神社的精英政客,諸如麻生太郎、小泉進次郎等現任菅氏內閣的成員。
日本當年一班主戰派及元老把天皇打造成最高神靈,推動一連串蒙騙百姓的洗腦措施,令日本走上「瘋狂駕駛」之路,自命亞洲各國救世主四處「解放人民」,導致鄰國民眾遺下難以忘掉的慘痛回憶,現在仍未覺悟實在要不得。
最後想說,新任首相菅義偉令筆者非常失望,他口講希望與中韓兩國交好,另一方面卻學足安倍,向靖國神社獻上名為「真榊」的祭品,菅氏在任官房長官長達7年8個多月的時間裏,未曾參拜靖國神社,也沒供奉祭品。
現在菅義偉位居首相,就效仿安倍做法,可見未來難有自由意志改革日本,該國若繼續走大日本主義路線,將無望實現「靖國」理想。
日本政治評論家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