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
第一次「攻打立法會」發生於2014年6月,發動攻擊的是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示威者。在「攻打」之前,先上演了一場「和平佔領」。
發展新界東北的計劃,早在回歸前,在1990年代港英政府已研究過。回歸初期,項目納入了特區政府的全港發展策略檢討,後因經濟衰退而被擱置。2007年,曾蔭權政府重新考慮發展新界東北,計劃開發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3個新發展區。
這計劃遭到十分強烈的反對;反對者除了因發展計劃被迫離開家園的村民外,還有環保人士和土地政策關注團體。環保人士反對大片農地改為發展用途。關注團體批評政府的土地政策不公義,例如政府寧可趕走世世代代在當地居住的村民,不願把鄰近的粉嶺高爾夫球場收回發展。政府就發展計劃先後於2008、2009及2012年進行了三輪公眾諮詢,其間發生了相當激烈的衝突,出席諮詢會的政府官員要由警員護送離場。
立法會對發展計劃也有正反兩面的意見。建制派議員大都認同有需要覓地建屋,贊成發展計劃,只要求政府妥善安置和補償要遷徙的居民,以及解決區內的交通環境等問題。泛民議員有多人反對計劃:有人認為應先收回高球場;也有人指計劃是「割地賣港」,質疑政府要把新界東北變成「深圳後花園」、「雙非富豪城」,以達致「深港融合」。
特區政府強調,發展新界東北是開發中長期土地資源、解決香港房屋問題的重要計劃,不能撤回。2013年7月,政府宣布縮小計劃的範圍,先進行古洞北和粉嶺北兩個新發展區的規劃。2014年中,政府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3.4億元,以開展兩個新發展區的前期工程。在建制派議員支持下,此項目在財委會轄下的工務小組委員會獲得通過。但撥款建議提交財委會審議時,便遭到立法會內外反對力量的阻撓。財委會審議撥款建議,用了5月的3次會議,都未能對建議進行表決。
6月6日下午,財委會第四次審議撥款建議,反對東北發展計劃的團體在大樓外的示威區集合。會議開始後不久,反對團體的兩批成員用不同的辦法進入了大樓:一批到財委會的會議旁聽,另一批參加立法會導賞團。至5時半,有人經公眾入口走出大樓,趁自動門打開時,在外面結集的約100名示威者一湧而入,與先前已進入大樓的同夥在大堂會合,扯起反對發展計劃的標語,擂鼓高叫「不遷不拆」的口號。秘書處關上防火閘,封了扶手電梯,防止示威者從大堂衝上2樓的財委會會議室。晚上8時半,數十名「熱血公民」成員到場,高聲叫囂,場內氣氛更加緊張;有示威者與立法會保安員發生衝突,5名保安員受傷送院。秘書長徵得我同意,報警求助;50名警員在晚上9時半進入大樓,場面一度混亂。財委會會議在9時45分結束,仍未能對議案進行表決;議員在示威者不察覺下離開了大樓。至深夜12時半,示威者全部散去。這是第一次有警員進入立法會大樓執法。
示威者輕而易舉佔領了地下大堂。建制派議員說,立法會大樓猶如「無掩雞籠」。
(137)
本欄逢周二及周四刊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三權分立是偽命題 |
上一篇: | 堂食擬放寬至4人 限聚鬆緊看行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