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1日
喬曉陽在和建制派的座談會上強調,「中央政府落實 2017 年普選的立場是堅定不移的,是一貫的;絕無拖延之意。」和我談話的中央官員,同樣肯定地向我保證,中央真誠希望香港在2017年成功實現普選行政長官。我們談論的話題,集中到怎樣在泛民陣營中爭取到足夠的支持,讓符合中央要求的普選方案獲得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
香港特別行政區先後在2005年和2010年進行過兩次「政改」嘗試;第一次失敗,第二次成功,分別在於政改方案能否得到一部分泛民議員的支持。兩次政改,整個泛民陣營最初都是反對政府提出的方案。在2005年,政府試圖針對泛民當中的幾名「動搖分子」,逐個爭取;但由於沒有人願意帶頭「轉軚」支持政府的方案,結果一票也「撬」不動。2010年,政府改變策略,接納了民主黨的改良建議,爭取到民主黨的支持,帶動了其他幾名泛民議員願意跟隨,方案成功獲得通過。
總結兩次不同的經驗,我認為:第一,逐票去「撬」的辦法不可能成功,必須「爭取一大片」,有多名議員一起支持,才可排除「帶頭轉軚」的顧慮。第二,要爭取一大片,便要留有磋商、讓步的空間,讓對方覺得提出的改進建議獲得接納,才有理由從反對轉為支持方案。
我把這些意見說了。在場的官員們表示明白我的想法,其中一人回應說:「能夠爭取(泛民)一大片當然最好,但也不能完全放棄個別爭取。」至於讓步空間,他們表示會認真考慮,但強調並不容易。
我又說,我明白中央不能容許與中央對抗的人成為行政長官;但是我相信,如果讓港人自由選舉,他們不會選出一個與中央對抗的人。港人是很務實的;大家都明白,讓一個中央不信任的、不能跟中央合作的人當上行政長官,只會損害香港的利益,損害港人的利益。2007年和2012年的行政長官選舉,都有泛民的候選人參選;兩次選舉中的民意調查都顯示,市民對泛民候選人的支持度遠低於當選的獲中央支持的候選人。我認為,對候選人的條件定得愈寬鬆,選舉方案便愈容易獲得廣大市民接受,當選的行政長官便有愈高的認受性。這些話,中央官員從其他人的口中不知已聽過多少次,但他們仍是耐着性子聽我說了一遍。
我留意到喬曉陽的講話裏有這麼一段:「有人認為,廣大香港居民是愛國愛港的,要相信不會選出這樣(與中央對抗)的人當行政長官,即使選出這樣的人,一旦他與中央對抗,損害香港利益,下次選舉一定會把他選下來。我完全同意廣大香港居民是愛國愛港的,也相信如果再一次選舉,可以把與中央對抗的人選下來。問題在於,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其後果是香港難於承受的。⋯⋯中央在香港實行的基本方針政策的根本宗旨是兩句話,第一句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第二句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站在國家的角度,站在維護根本宗旨的角度,站在落實『一國兩制』方針政策的角度,不能承受這個風險。」
香港政治形勢的發展,令中央這套想法愈來愈牢固。
(106)
本欄逢周二及周四刊登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