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5日
市民的讚賞是最令從政者欣慰的回報。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十大議員評分」,不是人人贊同,更不是人人喜歡。不過作為議員,尤其是上了榜的議員,對當中排名的升降,不會無動於衷。
要成為「十大議員」,首先要為公眾所熟悉。我進入立法會之後,未做主席之前,已經常躋身「十大」,不過一直都是「包榜尾」,未至於長居第十,但總是徘徊於七、八、九之間。
當了主席之後,我的排名逐漸爬升,主要是憑着立法會主席身份享有的優勢。首先,我先前已指出,立法會主席以保持中立為由,可以拒絕評論任何有爭議的問題。建制派政黨的議員經常要為政府政策辯護,包括一些備受爭議的政策,這就難免會引起部分市民的反感。我做了立法會主席之後,不參與公共政策辯論,少說了惹爭議的話,挨罵的機會便減少了。
第二,立法會主席不但曝光率會高於其他議員,而且出鏡的形象大多是正面的:人們看立法會會議,現場直播也好,新聞報道也好,總見到主席端坐堂前主持大局,他說的話就是權威,議員和官員都要聽從。
在未做主席之前,我作為地區直選議員,經常要「落區」,到各個社區去和市民接觸。立法會議員要應付「文山會海」,開會議和讀文件佔用了大量時間,不可能天天落區。況且立法會的選區很大,每個屋邨、公園或者街市,如果沒有特別原因,最多幾個月才會去一次。有些街坊見我少到他們的社區,就覺得我疏懶,不做工作;他們會語帶譏諷地問:「曾議員,你怎麼來了?快選舉了嗎?」
我做了主席之後,到各個社區的時間不可能比以前多;但落區時卻發現,街坊見到我的反應跟以前大不相同。他們會說:「曾主席,你這麼忙,還要來看我們,真有我們的心!」「剛剛在電視看到你主持會議,立即又碰到你落區,你真勤力!」這又是立法會主席享有的不公平的優勢。
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在處理與傳媒和公眾的關係時,有立法會秘書處特別是公共資訊部的支援。作為立法會主席,我是立法會的「公眾臉孔」,立法會對公眾的訊息多是由我來發放。要維護立法會的公眾形象,我需要建立良好的傳媒和公眾關係;在這方面,我得到立法會秘書處的全力協助。
所有我的傳媒活動,從主持記者會、與前線記者茶敍、接受媒體專訪,到站在「咪兜」前講話,公共資訊部的團隊都給我專業的支援,包括事前準備、現場安排和事後總結。此外,他們又邀請各大媒體的主要人員分批和我午餐聚會,輕鬆地交流溝通;這些接觸對我改善與傳媒(特別是「非友好」傳媒)的關係,大有幫助。雖然針對我的報紙專欄和網上評論仍有不少,但主流媒體對我手下留情,對我建立正面的社會形象已十分有利。
我在「十大議員」裏的排名在2011年上升至第三、第四位,到2012年5月首次登上榜首。其後受「剪布」影響,我的評分下跌,但依然穩居第二。從2013年4月開始,每次評分我都名列第一,直至我在2016年離開立法會。
我在街上接觸市民得到的感覺,跟民意研究計劃的評分是一致的。(81)
本欄逢周二及周四刊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預算案應與市民共渡時艱 |
上一篇: | 疫災去復來 杏林保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