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
官方當初聲稱,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是在《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框架內的最佳方案,沒有什麼修改的空間。建制派對此深信不疑,認為中央政府不會向泛民的要求讓步。
遲至2010年6月14日,即在梁愛詩公開表示民主黨方案沒有違反人大常委會決定前3天,本身是法學教授的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還在記者面前抨擊民主黨方案「把區議會功能組別擴大至普選」,說那是「沒有先例、沒有法理依據、沒有必要地畫蛇添足」;他指政府提出的方案已增加了民主成分,並警告泛民:「見了民主就應該舉手贊成,如果見了民主躲着走,那就是反對派,而不是民主派!」
豈料中央政府在最後關頭竟作出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接受民主黨方案,令建制派措手不及。這戲劇性的變化到底為什麼會發生呢?
有傳聞說,是曾蔭權在最後關頭「逼宮」,向中央政府表示,如果政改不獲通過,他便要辭職,於是中央政府被迫讓步。這傳聞是否屬實,我沒去查證;即使真有其事,相信沒有知情者會願意證實。不過我想,假如中央政府認為民主黨方案不能接受是個原則問題,例如認為方案違反了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曾蔭權不可能不知道;他知道了中央政府的底線,不可能還要以辭職來要挾北京放棄原則作出讓步;而即使他這樣做了,北京也不可能就範。
中央政府前緊後寬
根據我了解到的情況,中央政府並沒有認定民主黨方案牴觸《基本法》或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但中央政府要評估,如果接納了該方案,對特區的政治生態和隨後的政制發展會有什麼影響。要不要接納民主黨方案,是一個政治決定;歸根結柢,要看中央政府認為通過政改有多重要。
政府在2005年要推政改的時候,也是曾蔭權任行政長官。那次方案被否決之後,曾蔭權曾經感慨地說:「我現在才知道,原來全世界只有一個人想政改通過。」他說的那一個人就是他自己;很多人嘴裏說支持政改,心裏其實寧可維持現狀,或者覺得政改通不過也沒什麼大不了。2005年真正希望政改成功的,不會只得曾蔭權一人;但不論在建制或泛民陣營裏,都有很多人認為不值得為爭取政改方案通過而作出任何妥協。
2010年的情況跟2005年不一樣;隨了曾蔭權外,中央政府裏也有意見認為,如果政改再次失敗,會打擊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特別是人大常委會已經在2007年承諾了香港2017年可以普選行政長官,之後可以普選全部立法會議席。如果2012年不向前走一步,怎樣循序漸進地落實這普選時間表?
那為什麼中央政府前緊後寬,一直拒絕讓步,到最後關頭才同意妥協呢?這並不是什麼談判策略;是由於民主黨到最後才願意放棄「三項要求」。
中央政府已經開始研究香港怎樣實行普選的問題,對怎樣處理功能組別議席也有了一些看法,不想一早便把問題說死,所以不可能同意民主黨的要求,承諾取消功能組別選舉。民主黨如果堅持這項要求作為支持政改的條件,政改便難逃再遭否決。
(44)
本欄逢周二及周四刊登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