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9日
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在2007年底對香港的政制發展作了一項重要決定。對於要爭取「雙普選」的港人,這決定有壞消息也有好消息。壞消息是2012年不實行「雙普選」:行政長官不實行普選產生;立法會也不實行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功能團體和分區直選產生議員各佔半數的比例維持不變。至於好消息,是提出了普選時間表:2017年行政長官可以普選產生;其後立法會全部議員可以由普選產生。
對於這決定,建制派自是一致表示歡迎;泛民黨派則反應各異。對於2012年不能實行雙普選,他們當然都表示失望;但既然先前2005年的政改方案不獲通過,政制發展在2007和2008年原地踏步,接下來2012年不能達致普選,其實是大多數人的意料中事。而對於中央政府突然拿出普選時間表,泛民的一些核心人物私下表示感到喜出望外。
爭取2012雙普選立場最強硬的是社民連。他們表示如果特區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不包含2012雙普選,他們一定反對,甚至聲明要和任何不爭取2012雙普選的泛民黨派「割席」。民主黨和公民黨也聲稱要爭取2012雙普選,但態度比較審慎:他們認為,如果政改方案可以保證2017年開始有真普選,那麼即使2012年沒有普選,仍應考慮支持方案,以免政制發展再次原地踏步。
按特區政府的計劃,政制發展的公眾諮詢在2009年底開始進行。該年中,社民連提出了「五區總辭,變相公投」的建議:如果特區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在2012年不實行雙普選,泛民陣營便在立法會分區直選的5個選區裏各有一名議員辭職,再參加補選,並以2012年雙普選作為單一的競選政綱。於是補選便變成對政改方案的一次全民投票:市民在補選中投票支持泛民候選人,就等於支持2012雙普選。
對於怎樣爭取2012雙普選,其他泛民政黨提不出什麼新鮮的主意;他們想到的不外仍是遊行、集會或者簽名運動之類,自知作用十分有限。相比之下,香港史無前例的「總辭」方案,極具新聞價值,引起了傳媒很大的興趣,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社民連於是成功主導了泛民有關政改的討論,民主黨和公民黨都被「牽着鼻子走」,不得不對「總辭」作出回應。
民主黨的反應相當正面,認為總辭方案可以研究。該黨元老司徒華更公開表示贊成方案,並提出了一條包括泛民各黨派議員在內的五區總辭名單。公民黨則有較大保留,黨魁余若薇直指五區總辭是「過激」,市民不會支持;她又指出2007年港島區的補選(陳方安生對葉劉淑儀)其實已是一場變相公投,支持雙普選的陳方安生勝出,但選舉結果並不能改變政府對政改的取態。
豈料兩個月後,兩黨都改變了立場:民主黨決定不參加總辭,公民黨卻成為社民連搞總辭的唯一夥伴。
我想起較早時偶然見到黃毓民和余若薇在中環一間酒樓午膳,二人談得十分專注。我當時有點詫異:公民黨不是把社民連看作「殺父仇人」嗎?
原來黃毓民有這能耐,可以使敵人變成盟友;雖然大部分時間他會使盟友變成敵人。
(32)
本欄逢周二及周四刊登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