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
昨天談及大英博物館《百物看世界》展覽在香港舉行,除了對世界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不容錯過,展覽和現實世界也充滿互動,一點也不離地。
展覽最早的文物是原始人的日用品,最晚期的「文物」則來自二十一世紀,現代部分和歷史一脈相承,能令人思考究竟人類是否真的正在進步。例如莫桑比克藝術品「王座」(原BBC節目的選擇)和「母親」(香港的選擇),都是當地內戰後,由各方自願繳交的槍械拼湊而成,外形和其他展出的傳統非洲藝術品無二,訊息卻大相逕庭,因為那是批評戰爭,而不是古代展品那樣歌頌戰爭。
莫桑比克脫離葡萄牙獨立後的內戰死了100萬人,某程度上也是冷戰的代理人戰爭,卻毫不為世人注視,可以想像千百年前的人類文明,也充滿這類不為人記憶的殺戮戰場,最終卻是勝者為王。到了今天代理人戰爭再現,又有何差異?
一塊地氈訴說輪迴
香港的展覽包括不少英國沒有的當代展品,包括一塊阿富汗地氈,主題是八十年代的反蘇戰爭。地氈是阿富汗傳統產品,圖案卻是當代國際關係的控訴,值得和4000年前的「烏爾軍旗」比較閱讀,證明相隔數千年,同一地區依然永墮輪迴。
巴布亞新畿內亞防衞盾也是香港站新增,源自20年前的山區內戰,那是全球依然維持部落生態的有限地方之一,想起去年曾到訪巴新山區,聽過當地原住民介紹內戰情況,怎樣全村籌款買黑市槍械、怎樣連小狗也參戰並勇戰受傷,可見戰爭並不遙遠,依然可以是二十一世紀的生活日常。
不久前,台灣剛通過同性婚姻法案,被視為全球平權運動里程碑,展覽也呼應了這部分。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旁邊的,是1966年英國藝術家製作、名叫《平淡的村莊》的蝕刻版畫,主題是兩個赤裸的同性戀男睡在床上。
當時英國依然以同性戀為非法(可參考電影《解碼遊戲》天才圖寧的際遇),但平權運動正取得成功,美國則出現了全方位性解放,這版畫正好傳遞了開放與禁忌之間的社會狀態,台灣朋友看來,應該最有感覺。大英博物館另有一件2000年前的羅馬帝國文物《華倫酒杯》,主題是更露骨的同性戀,博物館也一度因為「道德壓力」不敢購入;然而,但這卻不代表羅馬帝國對同性戀完全接受,因為《華倫酒杯》其實是假借希臘時代歷史,塑造一個「同性戀天堂」,如何借古喻今,一如今人。
假如身在香港,真的沒有不到現場參觀的理由,錯過了,可能後悔終生。
(編者按:沈旭暉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莫桑比克內戰(1977-1992) |
上一篇: | 風雨中千千結 燭影下戚戚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