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30日

李道

評張曉明:功績超卓抑或功不抵過

張曉明成為史上第一位先後執掌中聯辦和港澳辦的人。毫無疑問,他在中聯辦時有功有勞,所以才獲擢升港澳辦。問題是,張曉明真箇功績超卓,抑或其實功不抵過?

要談張曉明的功,實離不開他在任時香港發生的兩件大事:佔中與港獨。

政改無推進

佔中得以和平結束,沒有釀成流血慘劇,時任官員肯定應記一功。雖然外界不知張曉明在事件中扮演什麼角色,但一般相信,這肯定有在他的功績簿上書一筆。畢竟,對於這場回歸後最大的示威集會,全港市民無不擔心如何收科,更擔心會否演變為流血鎮壓。事後回望,佔中困局竟然平平淡淡地得以化解,實在不得不叫聲好彩!要說主事官員沒有功勞,難免是說不過去的。

然而,追本溯源,這到底只是不幸中的大幸,即當中絕對存在不幸元素。畢竟,佔中之所以爆發,底因乃在政改爭議無法凝聚共識。換言之,如果張曉明有效做好政改橋樑工作,佔中根本可以避免。簡單一例,只要回顧上次政改,中聯辦成功邀來民主黨「密室談判」,繼而成功促成政改「起錨」。至今為止,這是香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通過政改方案。

那麼,相對來說,究竟是上一役的功績大,或是今次一役的功績大?不必諱言,先在政改上失敗而回、後在佔中上扳回劣勢,充其量僅為亡羊補牢。進一步言,如果考慮到佔中後的社會撕裂,整個事件的定性實在稱不上以功抵過。

當然,兩次政改難以相提並論,因為兩者的背景氛圍不盡相同。無論如何,這肯定都涉政治手腕問題,在火上加油和致力降溫之間,一句「太陽照常升起」無疑道盡一切。

至於港獨分子被排除議會之外,先有確認書於事前篩去「明獨」者,再有DQ案把「暗獨」的「梁游」踢走,然後還乘勝追擊「接二連四」DQ另外4人,不單令建制派一躍成為議會地區直選組別多數(暫時);更重要的是,這為反港獨奠定影響深遠的法律基礎,往後立法會再難成為「播獨」平台。同樣,張曉明是否整個事件的主導者,內情固然是諱莫如深。但同樣地,政圈普遍認為這項功績多少還是算到他的頭上。

人心未回歸

可是,有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港獨分子縱然絕跡議會,但議會外卻有另一番光景。而且,有個情況必須正視,就是民調顯示支持港獨的比率雖見大減,中大調查指僅得11.4%受訪者支持2047年後港獨,但同一時間,「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程度卻跌跌不休,港大民研說最新評分已降至6.53,創回歸最低;也就是說,反港獨的成功背後,「人心未回歸」的問題則不斷深化。

理論上,愈多人反對港獨,意味人心應愈是回歸。不過,實際情況反映,當前局面則背道而馳。為何如此?一大原因,相信跟當局強硬地反港獨有關,所以一方面迫使港人務實地認為港獨並不可行,另方面卻犧牲掉大家內心深處的國家認同感和自豪感。

箇中有個關鍵判斷:究竟要令港獨支持率進一步下跌,抑或應該促進「中國人」身份認同止跌回升?其實,「攻城」與「攻心」絕對能夠並行不悖。確保一切符合法理情固然是一大前提,政治手腕亦必須拿捏得宜。何況,在港獨支持率跌至只有一成的情況下,還有進一步壓下去的空間和需要嗎?

反過來,「中國人」身份認同於2011年前一直企於7分以上,高峰時更一度超過8分,顯示當前分數存在龐大上望空間。始終,反港獨理應爭取趨利避害,不必義無反顧,不惜一切。

話說回來,凡此種種,到底未必都跟張曉明有關。不過,假若要視之為張曉明的「功」,就必須同時看到錢幣的另一面,全面了解當中其實同樣有「過」。

接下來,如何進一步鞏固「功」和糾正「過」?林鄭月娥取代梁振英出任特首,理該意味政治吹出新風:在補選問題上,林鄭便無執意「一次性」而是「分兩次」進行,無疑是向黃營釋出善意,展現有心修補佔中後的撕裂。此外,林鄭也傾向少談港獨,若非後來鬧出校園大字報風波,這個議題相信已束已高閣。然則,有關方面有否必要為一小撮港獨分子日以繼夜,窮追猛打?

對於港澳辦和中聯辦的人事變動,官方口徑是這不涉及中央對港方針的轉變。讓筆者補充一點,儘管方針不變,惟手法卻是可變。事實上,要全面貫徹此一方針,正如人事要變一樣,手法也是不能不變的!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