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4日
香港進入後政改時期,社會本應止痛療傷,廣大市民期望各黨派暫且放下政治纏鬥,整體社會轉而關注處理經濟民生事務。但種種跡象顯示,後政改時期政治兩極化更加突顯,爭鬥的噪音分貝不斷加大,若然如此,則社會將難以靜下來處理經濟發展和民生事務。
立法會各個黨派議員是否應該考慮暫時休戰,讓香港有休養生息的機會。
經年累月的政爭已經嚴重損害本港的競爭力。近年來,包括世界經濟論壇、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等發布的競爭力報告,都顯示香港競爭力下降,其原因是被社會內耗拖累;香港近年來多份民調亦顯示,巿民最關心民生問題,其次是經濟發展,最後才是政治問題。
在佔中和政改的整個歷程,突顯了香港政治生態愈趨扭曲。青年學生的激進,為追求烏托邦理想的盲目與衝動,是世界的通例,問題在於社會是否接受與跟從。
例如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新左派運動,是六十年代美國激進運動的標誌,但無法主導美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再如1968年以青年學生為前導,法國掀起5月風暴,但青年學生的激進主張未為法國成年人所接納,局面遂迅速恢復正常。
然而,過去兩年香港泛民議員甘願被激進學生支配和領導,折射出香港的政治生態日趨「輕狂化」、「反智化」。究竟香港社會今後會否重蹈被激進分子牽着鼻子走的覆轍?着實令人擔憂。可悲的是,泛民議員和政黨為免落於人後,為免被激進派狙擊,惟恐自己不向激進分子看齊,如此愈搞愈激,香港政壇如何消停?
明年立法會選舉將至,立法會地區直選的比例代表制本意是保障少數派,但卻成為激進派進軍立法會的「終南捷徑」。若後政改時期泛民有意把兩極化延續下去,藉以鞏固激進派的政治勢力,這將使激進黨派進一步蠶食溫和泛民的選票。
不幸的是,泛民政黨激進化,不僅因對抗中央,造成兩地關係進一步緊張,同時必然大大阻礙香港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
香港政治生態兩極化,誠非社會之福。眾所周知,港人普遍務實,傾向溫和理性的立場。兩極化破壞了香港社會「中間大,兩邊小」的政治生態結構,後果堪虞。
自古以來,政治生態兩極化乃災禍的根源,諸如族群撕裂、內戰、恐怖主義、種族衝突等當世困擾多國政府的事件,均與政治生態兩極化有關。回顧「佔中浩劫」及市民30多年的普選夢碎,政治兩極化的危害昭然若揭。
持續近兩年的政改惡鬥,激進思想和行為不斷蠶食理性的空間,令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後政改時期,社會須要癒合傷口,市民須要休養生息已成社會共識。
特首梁振英在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後立即宣布,本屆政府不會重啟政改,將集中精力聚焦民生和經濟,專注房屋、扶貧、安老、醫療和教育等工作,並決定把11項民生項目提前交予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議。
當全國人大常委會於7月1日通過《國家安全法》,首次提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港澳同胞和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等,特首強調,這部全國性法律不在香港實施,香港履行國家安全的義務和責任是通過《基本法》第23條的本地立法,但本屆政府並無計劃立法,避過了又一場23條立法的政治爭議。
上述種種,充分展示中央和特區政府決心放下政爭,專注改善經濟民生的良好誠意,這也完全符合香港廣大市民的共同願望。
香江智滙主席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基本法之前世今生來世 |
上一篇: | 習非成是的大學境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