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8月13日

冼日明 商管啟示

管理的一種藝術與境界

「靜」是老子哲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道德經》一書中,「靜」一字總共出現了十一次。老子強調「靜」對個人修為及治天下的重要性,例如在《道德經.五十七章》說:「我好靜,而民自正。」三十七章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究竟什麼是「靜」?「靜」對管理有何啟示?管理人怎樣才能達致靜的境界?

從字的結構來看,「靜」一字由青(清)和爭二部分所組成,故「靜」內涵「心清不爭」或「在動中爭取心清」的意義。

莊子在《天道》中說:「聖人靜也,……萬物無足以繞心者,故靜也。……水靜猶明,而況精神!」指出靜是一種心境,一種空明寧靜,不受外物影響的狀態,更是一種達致平靜、冷靜、怡恬、深思周全的個人心理素質。究竟「靜」對人生、對管理有何重要性呢?

「靜」的內涵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多變、速變和混亂的年代,企業領導人時刻需要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及強大競爭壓力下的經營環境中,與他人與外物不斷互動,並要為管理問題和規劃作出重要的決定。但西方的管理哲學在過去多側重於研究如何管理別人和如何管理事物,故只能發展出一套與策略釐定、組織結構和人力資源的管理理論;但卻忽略了在釐定決策時,管理主體──管理人的「自我管理」,即管理人個人性格素質的培訓和提升。

過去的研究指出,管理人在作出重要決策時,因要面對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強大的時空壓力,導致身心疲乏,往往被個人的情緒或私欲控制了理智,看不清前景、看不清自己的盲點,經常作出錯誤的決定。

近年西方管理學界為了彌補這個缺失,進行了不少有關領導力的研究,例如美國學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Coleman)在他2014年出版的What Makes a Leader: Wh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atters(高EQ領導力)一書指出,卓越的領導人除了要有專業的管理知識、技巧和高IQ(Intelligent Quotient,智商)外,更需要有高的EQ(Emotional Quotient,情商)。

EQ是一個人自我情緒管理及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指數,但是如果缺乏這項特質,管理人永遠無法成為優秀的領導者。而另一位美國學者約瑟夫.巴達拉克(Joseph L. Badaracco)在其2002出版的Calm Leader(沉靜領導)一書中,則提出一個新的領導觀──「沉靜領導」。巴達拉克指出,最有效的企業管理就是將沉靜領導之道,自我情緒的管理應用於解決棘手管理問題之上。

「靜」為天下正

老子早在2500年前已提出「靜以修身」這一個意念,他認為「閒靜」是修身養心的最佳方法。《道德經.十五章》說:「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意思是說混濁、紛亂、動盪為世間的狀態,悟道之士在動盪的狀態中,透過「靜」的工夫,就能恬退自養,靜定持心,達致清明的境界。更具體的是,老子闡釋的「靜」有助管理人達致以下的成果和實效:

(一)靜可以致遠

《道德經.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意思是說,如人能達致虛靜的境界,在萬物變化的過程中,定能看出往復循環的根源和規律(常),而認識永恒的規律叫做明。這點與《諸葛亮.戒子書》中的格言:「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修德,非淡泊無以名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前後呼應,故靜不但能知常,更可致遠。

除此之外,《大學》中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也指出「處靜」能帶出身心安穩、深思熟慮、行而有得的效果。

故管理人若能達致身心寧靜,不受外界的紛擾,不受個人自我私欲的左右;定能明鑑天地,細察萬物,繼而演化出清晰的思維能力,洞悉和掌握管理的本質與規律,繼而能為企業釐定出具遠見的策略方向和決策。

(二)靜能克服煩躁和妄動

老子認為「靜為躁君」《道德經.二十六章》,清靜能克制躁動,否則就是走向反面。「躁則失君」《道德經.二十六章》,煩躁而動,是為「妄作」,必兇。管理人在煩躁下,往往在面對重要決策時,作出錯誤的決定。處靜,才能冷靜地判斷與選擇。躁動,常常是由外因誘發的。

在外部經營環境鼓噪喧囂時,能否做到冷靜沉着,不為環境及外力所吸引和挑動,就要看你的定力如何,能否靜守自己的位置。

老子說:「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道德經.六十一章》,當外力如狂風暴雨衝擊你時,管理人要學習像老子所說那樣,保持着「以靜為下」的心態,謙虛居下,靜守自己的位置,冷靜謀劃,靜待時機,逆向制勝。

(三)靜能克服個人的私欲

當今社會,面對物欲橫流,精神誘惑,不少人受到個人欲望的驅使而在萬物變化之洪流中奔走追逐,不能中止,直到形神耗損殆盡。而不少管理人也為了追逐無止境的名、利、權、位,不但損害了自身和健康,更甚者喪失了自己的道德與操守。

老子警醒世人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道德經.三十七章》。以靜控制主觀和私利的欲望,不受欲望所動,在面對外間誘惑,必須處靜而達致「無欲」,堅持不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堅持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以靜養德,以靜增智,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終,更達致「我好靜,而民自正」和「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老子強調領導人需具備「守靜篤」的個人素質,但在現今這個速變和混動的世界裏,「靜」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難達致的精神素質和境界。管理人怎樣才能達致「靜」?

如何達致「靜」?

(一)動中知靜

在老子的哲學中,靜與動是對立統一地存在的。靜是事物運作的一種潛在力量,沒有靜,就沒有動。只有經過靜,事物的動才能動得有力量。但世人大多只知動,不知靜,而且每天不止息地動,更甚者是亂動或妄動;最終只會形神俱損,自我迷失。故此要達致「靜」的境界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動中知靜──「停一停,想一想」,這樣才能識靜,修靜和最終入靜。

(二)為生活留白

「留白」是中國水墨畫的一大技巧與藝術。留白處與畫中的景物同樣重要,適當的留白,能使整幅畫看起來更加協調。如《道德經.十一章》所言:「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之用。」車輪、被子、房子或是我們的心,都是因為有「空無」,才能被使用。同樣的道理,在生活中留白,可以為我們心靈提供安頓和領悟的空間。

在生活節奏快速的現代社會裏,放慢生活步伐倒成了異類一族。留白處不會自然存在,人的本性害怕空無,管理人必須刻意地、計劃地騰出一些時間,謝絕雜務或不重要應酬,適當地留下「空間」,這個空間將能讓管理人在繁忙中停下來,靜思一會,讓他們享受心靈呼吸和自由想像。西方有一句諺語︰「A break is necessary before a breakthrough.」,說明「暫停是突破的必須條件」。

(三)提升「境由心轉」的力量

禪宗六祖惠能有一天到廣州的法性寺聽經,聽到有僧人在大殿前爭論一個問題。他們看着旗杆上迎風飄動的寺幡,有人說是「風動」,有人說是「幡動」,各執己見,爭議不斷。惠能走前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大家的心在動。」

要達致寧靜致遠的境界,管理人不但要逃離成為外界環境的奴隸──「心隨境轉」,更要駕馭環境,主導自我的心靈,達致如陶淵明在《飲酒.第五首》詩中所表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隨心轉」境界。

作者為中文大學市場學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