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0月29日

冼日明 商管啟示

老子的領導智慧

領導是決定一個組織能否成功的重要元素。過去西方學界提出的領導理論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強調領導的方式(Leadership Style)或領導人個人的特質(Trait),例如威權型領導、魅力型領導、或服務型領導等;二是強調領導人應有的能力(Competence),例如在引領組織未來的持續發展時,能釐定有效的願景和價值觀;當組織處於困境時,能處變不驚,從容不迫的採取脫困行動;在面對市場激烈競爭時,能釐定致勝的策略等。

相對西方發展的領導理論,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哲學經典《道德經》,對「領導」提出了其獨特的觀點。本文嘗試作一簡要的探討和分析。

老子眼中的卓越領袖

怎樣才是一個卓越的領導人?《道德經.十七章》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認為,領導人可分為四個層次或境界。最高層次的領導人按「道」而行,部屬不知道也感覺不到他的存在,甚至不知道領導人做了甚麼——達致「無為而無不為」;第二層次的領導人,以自身的品德來感化和教育部屬,故得到部屬的讚譽和追隨;第三層次的領導人,只懂用政令和處罰來治理部屬,故部屬只會畏懼他,但並非真心擁護他;第四或最低層次的領導人,只按個人「欲望」或「私利」而行,他甚麼也不懂,卻甚麼也想做,甚麼也想管制,故部屬輕侮他,甚至痛恨他。

為什麼遵守「無為」,而不是「有為」的領導人才是卓越的領導人?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又說:「是以聖人之治,……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三章》)、「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道德經.五十七章》)。老子認為,領導人(聖人)之所以要無為,主要是因為宇宙的大道本身就是通過自然,即以無為來實現它的作用。故一個循道、循自然,不依據個人私利、私欲而行的「無為」領導者,就是最卓越的領導人。

不少管理人對「無為而治」這個概念存有嚴重的誤解,他們把「無為」錯誤理解為「不為」,即領導人甚麼都不做,而只需放任下屬隨意妄為,便能成事。事實上,「無為而治」是一種高超的管理藝術,是一種順應和尊重「人」本性——「追求自由和被尊重」的管理哲學。將老子的無為思想應用在現代領導藝術中,就是將決策權下放,充分調動和發揮員工在工作上的主動性、自發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每一個員工在實現其個人價值時,也為企業創造價值。「無為而治」的重要性在於「君無為而臣有為」、「領導者無為而員工有為」,通過「無為」而最終達致「無所不為」。

怎樣才能達致「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領導觀強調「外聖內王」,外聖指領導人在對外,即對人和對事時,採取「無為而治」,即「沒有管理的管理」;「內王」即強調領導者個人的內省和品德。

為了實現無為而治的境界,老子認為領導人最重要的是提升個人的品德修養。這觀點與西方的領導觀有很大的差異。西方領導學強調領導人的「才」重於其「德」,故管理學院的課程主要集中向學員教授「策略思維」、「危機處理」、「組織理論」等管理知識和技巧;而老子認為領導不能只靠領導人的專業知識,更有賴其個人的品格素質。

例如《道德經.二十四章》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堅持己見,自以為是,自我誇耀,自高自大,皆為領導人常犯的四大過錯,老子指出領導人需時刻警醒自己勿犯上以上四「自我」以確保「無為而治」得以成功執行。老子認為對領導人的要求,是德重於才,故領導人需先管理好內在的自己,然後才能有效管理別人和外在的事情。

領導力提升有賴品德修養

其次,西方的領導學強調領導者的品格多是與生俱來的,但老子則提出相反意見,他認為,聖人之德是修來的。《道德經.五十四章》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老子認為,「修身」猶如鞏固根基,是建立自我與處世治國的基點,而「無為」領導人的品格修養,則需具備以下特質:

(一)致虛守靜

修身之道,最終是要修心。《道德經.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虛」是形容原本的心境,即空明的狀態,而「靜」則是形容心境不受外物擾動的狀態。虛謂無欲,靜謂自定。世人只因私欲和外物的擾動,個人的情緒或私欲控制了自己的理智,看不清前景,看不清自己的盲點,便會作出錯誤的決定。

老子認為「靜為躁君」(《道德經.二十六章》),清靜能克制躁動;而「躁則失君」(《道德經.二十六章》)。領導人在煩躁下,往往在面對重要決策時,作出錯誤的決定。處靜,才能冷靜地判斷與選擇。當今社會,面對物欲橫流,精神誘惑,不少人受到個人欲望的驅使而在萬物變化之洪流中奔走追逐,不能中止,直到形神耗損殆盡。而不少管理人也為了追逐無止境的名、利、權、位,不但損害了自身的健康,更甚者喪失了自己的道德與操守。

老子驚醒世人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道德經.三十七章》)。以靜控制主觀和私利的欲望,不受欲望所動,在面對外間誘惑時,領導人必須處靜而達致「無欲」,堅持不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為身外之物所役使;堅持少私寡欲,以靜養德,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終,更會達致「我好靜,而民自正」和「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二)虛懷若谷

「上德若谷」(《道德經.四十一章》);「古之善為道者。……曠兮其若谷」(《道德經.十五章》);「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道德經.六十六章》)。老子借谷喻「道」的寬容,而領導人也應具備這種豁達大度的修養。所謂「寬容」,就是要善於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容忍他人的錯誤,同時嚴以律己。寬容可促使部屬敢於發表意見,敢於施展個人的聰明才智,敢於發揮團隊創新的動力。「虛懷若谷」不但可提升自己的智慧,更可集他人之智為組織之智,達致「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三)謙下不爭

除了欲望,「傲慢」是領導人面對的另一大陷阱。它輕則讓人不接受新意念,阻礙個人進步;重則令人飛揚跋扈,驕橫自我,追求有為,甚至妄為,最終導致企業損失,甚至倒閉。

《道德經.二十二章》曰:「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老子認為不固執己見者明,不自以為是者彰顯功業,不自我表揚者有成就,不傲慢氣盛者就能成為領導。「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道德經.六十六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八章》);「善用人者為之天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道德經.六十八章》)。

老子說領導人應放低自我,不自高、不自大,又能謙卑居下者,就如百川交滙一樣,為眾心所歸,不言而自應,不召而自來。卓越的領導者,以僕人自居,服務於所有的人。

結語

二十一世紀是創意主導的經濟體系年代,企業最需要和最重要的資產是具有熱誠(Passion)、創意(Creativity)、自主和自發(Initiative)能力的人才。而作為一個領導人,最主要的是擁有能動員組織內大眾,為了共同意願和目標,努力奮鬥的領導藝術和智慧。本文所討論的「無為」領導方式及其個人品格的修煉,希望能為二十一世紀的領導者在傳統西方的領導理論外,提供另類的一個思維空間和啟迪。

作者為中文大學市場學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