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糧食主權提升糧食安全

沃特金斯(Kevin Watkins)| Project-Syndicate

2023年8月2日

如果你在西非尋找爭論,可以問一問哪個國家的加羅夫飯(一種西非美食)最好吃。塞內加爾人會說是他們發明了 這種流行的米飯料理,尼日利亞人、迦納人和該地區的其他人,將強烈捍衞自己的食譜才是最美味的。但有一件事是沒有爭議的:現在加羅夫飯使用的大部分大米,不是由西非農民種植的,而是在印度、泰國和越南。

大米在非洲已有逾3000年的歷史,現在該地區40個國家的逾3500萬名農民種植大米。它是非洲僅次於玉米的最重要主食。然而,亞洲大米佔該地區消費量的40%以上,使非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穀物進口市場。塞內加爾河谷是世界上最早的大米中心之一,但塞內加爾農民現在很難在該國的市中心,與來自印度的進口商品競爭。

這一發展顯示,由於人口增長、城市化和中產階級對糧食需求的增加,非洲糧食自力更生能力加劇喪失。小農和農村生計仍佔非洲就業的一半以上,但非洲農民已被趕出本地市場,該地區的糧食進口總額,從1993至1995年的79億美元,增加到2018至2020年的436億美元。

沒有哪個區域面臨比這裏更嚴重的糧食安全危機。五分之一的非洲人——約2.6億人,其中大多數在農村地區——正在捱餓。聯合國到2030年實現「零饑餓」目標的進展,在2014年陷入停滯,而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引發供應鏈中斷之後,進展出現了逆轉。急劇上升的糧食進口費用,正在放大該地區的通貨膨脹——該地區的糧食佔平均消費籃子的40%以上。數以百萬計的人正陷入貧困。

正如新冠疫情突顯非洲迫切需要加強疫苗自力更生一樣,烏克蘭戰爭暴露了依賴糧食進口帶來的脆弱性。這一脆弱性是失敗的開發模式的產物。歷代政治領導人,口頭上支持糧食自力更生,同時為進口「廉價糧食」打開閘門,其中許多得到大量補貼,被認為是工業化的組成部分。對小農農業的系統性忽視,造成了惡性循環,削弱了城鄉聯繫,使農民陷入貧困,使城市人口依賴動盪的世界市場。

建立一個能夠為所有人提供健康、能負擔的飲食自力更生糧食系統,其難度不亞於農業轉型。目前的產量太低,既無法滿足該地區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也無法支持更有韌性的農村生計。在孟加拉,一公頃農田平均每次收成生產5噸大米,是尼日利亞的兩倍多。同樣,玉米(非洲東部和南部的重要主食)的產量,不到東南亞平均水平的一半。此外,非洲和亞洲之間的產量差距,在過去20年間有所擴大。

氣候變化使問題更加複雜。我們已經目睹了更持久和更嚴重的乾旱、更難預測的降雨、洪水,以及與氣候相關的害蟲擴散,例如2019年摧毀東非農作物的沙漠蝗災。對雨養耕作系統的依賴,使非洲農業風險倍增。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的模型指出,玉米、高粱和小米等主食的潛在產量損失,在10%至30%之間。

縮小非洲產量差距,和應對氣候威脅所需的許多政策和技術,早已眾所周知。CGIAR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球農業研究機構,已經開發了針對非洲農業生態條件度身定制的產量高、氣候適應力強,並能抵抗蟲害的種子。超過200萬個小農戶已經在種植抗旱玉米品種,將產量提高了20%至30%。

非洲大米中心已經生產了逾80個新大米品種。其中包括早熟種子,可在收穫前的饑餓期,提供比標準品種蛋白質含量更高的食物來源。產量與亞洲相當。評估發現,採用這些種子的農民(其中許多是婦女)有些收入翻了一番。在塞內加爾,新的大米品種正在慢慢奪回進口大米的市場份額,創造新的價值鏈和農村就業機會,取代用於製作加羅夫飯的進口大米。

但是,新的種子技術只有成為綜合應對措施的一部分,才能充分發揮其潛力。農民還需要獲得能負擔的資本、肥料和灌溉、能源和推廣服務等生產性基礎設施。就目前情況而言,非洲的農民——尤其是婦女——在所有這些領域都得不到很好的服務。非洲聯盟2003年啟動了非洲農業發展綜合計劃(Comprehensive Africa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rogram),但它的成果紀錄很糟糕。

將糧食自力更生和社會保護聯繫起來,可以創造雙贏的局面。正如學校供餐聯盟(School Meals Coalition)指出,數百萬非洲學童因饑餓而無法學習。向他們提供當地生產商生產的營養食品,可以同時解決營養不良問題,改善學習,為農民創造可預測的市場,吸引提高生產力所需的投資。肯亞政府已經設定了一個基準,承諾到2030年提供普遍的校餐。

今年較早時候,在塞內加爾達卡舉行的糧食峰會上,非洲領導人承諾建立更加自給自足、更有韌性和更公平的糧食系統,並恢復「糧食主權」。非洲農民之前曾聽說這樣的承諾,但讓我們希望這一次它們將得到實施。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淨零轉型是否危及亞洲世紀?

下一篇如何取消燃油補貼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