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淨零轉型是否危及亞洲世紀?

克里斯塔林(Masyita Crystallin)、希諾雅雷斯(Marthe M. Hinojale)| Project-Syndicate

2023年7月31日

亞洲國家能否在未來幾十年中,在世界經濟中蓬勃發展,取決於它們通過不斷創新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但為了履行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承諾,該地區經濟體必須徹底改革其生產、消費和資源配置戰略,這可能會推遲期待已久的「亞洲世紀」。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變暖可能在十年內較工業化前水平上升攝氏1.5度,加緊採取措施減緩氣候變化,需要已成為國際政策辯論的前沿。

今年3月,在聯合國警告「氣候定時炸彈正在滴答作響」後不久,來自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成員國的央行行長聚首一堂,強調調整國家政策支持綠色轉型的重要性。兩周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春季會議,重點關注改革全球機構應對氣候威脅的必要性。4月底,100多名央行和監管官員齊集新加坡,探討如何實現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所需的每年9.2萬億美元綠色投資的目標。

在國內和全球優先事項相互衝突、氣候風險意識水平參差不齊、全面氣候數據付之闕如的情況下,政策辯論將由更有能力管理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決定。因此,儘管科學和政策共識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避免氣候災難的唯一途徑,但減排對亞洲經濟的影響仍然不確定。

減少排放有兩種主要方法:減少經濟活動以降低能源需求,以及實施針對特定行業的措施減少排放。不難看出為何第一種選擇,即接受經濟增長放緩,對許多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來說是不可能的。但是,由於化石燃料佔東盟與中日韓三國能源使用的80%以上,第二條道路也將產生深遠的經濟影響。

最有可能的衝擊是生活成本增加。為了阻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各國政府必須提高其成本,首先是取消能源補貼,這些補貼在2022年初能源價格衝擊期間,支援整個地區的消費者支出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但是,即使東盟與中日韓三國的政策制定者抗拒國內徵收碳稅的要求,也可能被迫採取行動,因為其他地方的氣候政策迅速變化,例如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該機制對碳密集型進口產品徵收關稅。無論哪種方式,亞洲出口商都將面臨更高的生產成本,並面臨失去其在全球貿易和供應鏈中長期確立的地位的風險。

此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要該地區許多燃煤電廠在尚未達其預計壽命的一半之前退役。平均而言,燃煤電廠的運行壽命約為55年。提前退役在歐洲和美國可能不會帶來重大挑戰,歐洲和美國燃煤電廠的平均年齡分別約為34年和41年,而東盟與中日韓三國的燃煤電廠平均只有11年的歷史。

除了高昂的成本,退役燃煤電廠還可能破壞整個地區的生計和社區。為了減輕這種轉變對社會經濟的不利影響,亞洲政策制定者必須確保公正轉型,考慮對受影響社區的影響。但是,鑑於淨零轉型對東盟與中日韓三國的國家財政、能源價格和出口的潛在影響,在出現任何改善之前,該地區都面臨一段充滿挑戰的經濟狀況。

儘管如此,淨零轉型是不可避免的必經之路。通過採取積極措施,並促使公共和私人資金分配給最需要的地方,東盟與中日韓三國政策制定者,可以在不破壞全球減緩氣候變化努力的情況下,減輕潛在影響,維持該地區的經濟繁榮。

平心而論,近年來東盟與中日韓三國政府,在促進可持續和綠色金融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透明度不足、缺少鼓勵措施和資料短缺,阻礙了政策制定者建立「綠色溢價」的能力。所謂「綠色溢價」是指投資者願意為其感到的投資環境友好型工具的優勢付賬。

缺乏統一的、旨在幫助「棕色」(碳密集型)行業變得更綠的全球轉型融資方法,構成了政策制定者的另一項挑戰。例如,符合東盟與中日韓三國國家銀行貸款標準的減排項目,可能沒有資格在歐洲獲得類似貸款。在缺乏全球轉型分類法的情況下,許多外國投資者不願意承擔,資助該地區「棕色」行業所涉及的政策不確定性,和聲譽損害的風險,這是可以理解的,儘管這些行業具有經濟意義。

果斷採取氣候行動的窗口正在迅速關閉,一些人可能質疑「亞洲世紀」是否已經過時。但是,擺脫化石燃料固然可能會阻礙東盟與中日韓三國實現長期經濟繁榮的進展,但淨零轉型也是亞洲經濟體促進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的獨特機會。中國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越南太陽能產能不斷擴大,這些國家已經在利用對綠色能源不斷增長的需求。

調動資本對於實現淨零排放至關重要。正如莎士比亞所提醒我們的,「金錢開路,無往不利」。為了創造一個更綠色、更有韌性的地區,我們必須重新構想氣候融資,使其符合東盟與中日韓三國經濟的獨特特徵,並釋放其巨大潛力。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美國經濟正邁向軟着陸嗎?

下一篇糧食主權提升糧食安全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