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歐洲競爭力的缺失要素

戴維斯(Howard Davies)| Project-Syndicate

2024年9月28日

從德拉吉(Mario Draghi)關於歐洲競爭力的重大報告中強烈且誇張的用詞來看,他顯然希望引起歐盟決策者的注意。他沒有試圖粉飾太平,而是警告說歐洲正在日益落後於美國。歐洲不僅很大程度上錯過了數碼革命,而且即將錯過人工智能革命。沒有一家歐洲科技企業能與蘋果或微軟等公司並駕齊驅。

此外,德拉吉指出,歐洲的生產力增長落後於美國,這給歐盟帶來「生存挑戰」。如果歐盟不「徹底改變」其行事方式,那麼「就將失去存在的理由」。如果這是一記警鐘,那可算是比較響亮的那種,就像有些鬧鐘在你無視其起初的輕響後爆發出的那種聲音。

德拉吉的結論對英國日益減少的脫歐派來說無異於天籟之音,因為他們一直在鼓吹歐洲僵化論,在給「脫歐」找理由的時候,他們就辯論說英國正與一匹死驢綁在一起,必須掙脫束縛。

但德拉吉並非歐洲懷疑論者,也不是輔從原則(subsidiarity)的支持者,他的大部分建議都在呼籲以政策協調形式,實現「更歐洲化」並大力推動歐盟層面的公共投資。他認為迫切需要額外投資8000億歐羅(約8920億美元),以解決生產力問題並加速向綠色經濟轉型。不出所料,這一提議在羅馬受到了熱烈歡迎,在巴黎得到了謹慎接受,卻遭到了柏林的強烈抗議。

在一些關注度較低的特定章節中,德拉吉還談到了歐盟的金融和監管結構。他認為歐洲過於依賴銀行融資,而這顯然是對的。(數量遠少於美國的)歐洲新成長型公司,往往由美國風險資本家提供資金,30%的歐洲獨角獸企業(價值10億美元或以上的私人初創企業)在資本市場認可其潛力後,就立即將總部遷往大西洋彼岸。

造成這種可悲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歐洲資本市場仍然分散。自從建立資本市場聯盟的計劃,由時任英國駐布魯塞爾專員希爾(Jonathan Hill)提出,於2015年啟動以來進展甚微。這部分源自於政治因素,因為許多歐盟政治家,尤其是歐洲議會中的左翼成員,仍然對證券化(也是該計劃的關鍵支柱)持懷疑態度,他們仍然將這一概念與美國次貸危機聯繫在一起。

無論如何,德拉吉再次推動了這一倡議,並認識到這是解決歐洲企業過度依賴銀行融資的唯一途徑。但他還認為,缺乏強有力的證券監管機構是問題的另一重要方面。

這並不是什麼新想法。大約15年前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前行長拉羅西埃(Jacques de Larosière)在其關於2008年後金融監管的報告中,就提議成立歐洲證券交易委員會,然而,歐盟只是成立了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這樣一個半吊子機構。

雖然該機構做出了有益的工作,並將自身構建成為歐盟金融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遠不能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相提並論。比如它直接監管信用評級機構和其他一些泛歐實體,但卻不監管地方證券交易所,因此,導致各國的融資操作方式差異極大,給有抱負的企業家和大多數企業帶來了嚴重障礙。

即便創建一個更強大機構的造勢運動並非新鮮事,但最近也一直在增強。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提出了相同的建議,而該建議對德拉吉報告的採納也使之註定被納入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領導的新歐盟委員會的議程。

但即使擁有如此強大的支持也未必能成功。要建立一個擁有所提議的全部權力的全權機構需要修改條約,而自2009年《里斯本條約》以來,歐洲理事會一直避免採取此類行動。許多歐洲領導人擔心修改歐盟基本條約,可能會引發一些他們不願面對的問題。一些國家必定會反對將新的權力賦予某個中央集權機構,而另一些國家則必須通過全民公投來批准,這為類似英國脫歐的破壞性勢力提供了崛起之機。此外,大多數關於歐洲一體化的全民公投在第一輪投票中就失敗了。

然而,在缺乏新或修訂條約的情況下,其實也可以取得相當大的成就。德拉吉的主要建議之一,是使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的管理架構更接近歐洲央行的管理架構。目前管理局的理事會由各成員國監管機構的代表主導,而歐洲央行的董事會則包含6名必須以歐洲利益而非本國利益行事的人。

此外,還可以將歐洲各證券交易所和清算系統納入管理局的監管範圍。但這並非易事。法國政府會允許巴黎證券交易所接受歐洲監管機構的監管嗎,哪怕該機構總部設在巴黎?儘管德國商業銀行急需新的發展方向,但它與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和的跨境合併,卻遭到了德國政府的公開反對。試問該政府會讓德意志交易所接受來自巴黎的監管嗎?

如果歐洲理事會成員真的想要建立資本市場聯盟,他們就必須拋開國家利益並放低自己高傲的頭顱。未來幾個月將表明他們是否真的願意在一個自己日益被拋離的世界中,努力恢復歐洲的競爭力。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4.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卡特的世紀

下一篇對猴痘緩慢應對是另一次疫情警報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