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Jimmy Carter)將於10月1日迎來百歲生日。儘管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他在擔任總統期間的政績卻經常遭到低估。雖然他在1978年調解埃及和以色列兩國關係的《大衛營協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但人們普遍認為他不擅長管理經濟,處理伊朗人質危機時也表現拙劣,致使其聲譽受損。但後來披露的資訊卻讓人們對卡特的執政有了新的認識,發現他是一位比之前想像中更有能力的領導人。
在經濟政策方面,卡特有時會因過度監管、政府支出和通脹失控而受到指責。人們經常稱讚他的繼任者列根(Ronald Reagan)終結了「大政府」時代。但傳統敘事未能承認的一點是,列根時代的成果正是源自於卡特對放鬆監管的推動。
卡特對運輸和通信行業的放鬆管制,標誌着一場重塑現代美國經濟的重大轉變的開始。首先,他在1977年放鬆了對航空貨運業的管制,為聯邦快遞等公司的快遞業務鋪平了道路,而後者則推動了亞馬遜對零售業的顛覆。
卡特隨後又對航空公司發起了攻擊,於1977年任命卡恩(Alfred Kahn),一位主張放鬆管制者來管理民用航空委員會。1年後卡特通過了《航空公司放鬆管制法》,開放了航空業競爭,並撤銷了民用航空委員會。在隨後幾10年間乘飛機出行的實際成本下降了45%至50%,使這項曾經只有富人才能負擔得起的活動變得大眾化。
1980年卡特政府放鬆了對卡車運輸、鐵路運輸和長途電話服務的管制,從而增加了這幾個行業的競爭,降低了價格。如今人們對廉價長途電話習以為常,但過去這項費用極其高昂,是生日和緊急情況下才能動用的奢侈品。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舉措,是卡特在1979年放鬆啤酒行業管制的決定。通過取消禁酒令時代對家庭釀酒的限制,卡特協助催生了精釀啤酒時代,使美國釀酒廠的數量從1979年的100家,猛增至1997年的1500家。
1978年的放鬆天然氣價格管制和1979年放鬆石油價格管制,目的是為了減少美國對外國能源的依賴,但距離其全面生效還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供應到1985年才開始增加並推動價格下降。同樣是在1979年,總統在白宮屋頂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並提出了一項到2000年時讓美國20%的能源,來自可再生能源的計劃。現在回想起來,人們才意識到太陽能和風能所帶來的成本效益。在環境和美國能源獨立性方面,卡特是領先於他所在的那個時代。
卡特政府還在白宮建立了審查程式,通過成本效益分析去評估擬議的新聯邦法規。這一框架至今仍在使用。
金融監管放鬆則更具爭議。1980年卡特簽署了《存款機構放鬆管制和貨幣控制法》,通過取消銀行儲蓄存款利率上限,和取消支票賬戶利息支付禁令,放寬了各項聯邦銀行規則。
雖然卡特經常被指責為1970年代困擾美國經濟的高通脹的罪魁禍首,但真正的原因,卻是詹森(Lyndon B. Johnson)和尼克遜(Richard Nixon)政府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在尼克遜下台近40年後,白宮錄音帶披露他在1972年大選前,直接向時任聯儲局主席伯恩斯(Arthur Burns)施壓,要求其放寬貨幣政策。尼克遜政府還實施了工資和物價管制,以抑制通貨膨脹,直到大選投票結束後才撤銷。當這些措施取消後通脹又以更大的幅度捲土重來。此外包括對進口商品徵收10%附加稅,以及單方面放棄金本位制(致使美元貶值)的1971年「尼克遜衝擊」也助長了通貨膨脹。
雖然卡特不應為通脹加劇負責,但他卻在結束通脹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1979年他任命伏爾克(Paul Volcker)為聯儲局主席,授權其採取一切措施抑制物價上漲。由此帶來的加息和衰退,抑制了通脹,但也可能導致卡特最終無法連任。
在更廣泛意義上,列根在1980年的勝選,反映出人們普遍認為卡特的執政是失敗的。卡特在1979年7月15日對美國人民發表的演講強化了這一看法,該演講被賦予了「萎靡不振」的蔑稱。
1979年11月卡特未能從伊朗武裝分子手中解救美國人質事件,可以說是他總統任期內最大的敗筆。然而,兩則新披露的資訊表明,他對危機的處理要比當時所知的情況更加高明。
首先,1980年1月,中央情報局在卡特批准下,成功營救了藏匿在加拿大駐德黑蘭大使館的6名美國外交官。直到1997年檔案解密前,公眾都不知道中央情報局參與了此次行動,直到2012年由賓艾佛力(Ben Affleck)飾演中情局特工的熱門電影《逃離德黑蘭》(Argo)上映後,才廣泛知曉此事。卡特本可以在1980年大選前為這次營救行動邀功,但他選擇對美國政府參與此事一事保密,以免激怒伊朗並危及其餘人質。
2023年3月,德克薩斯州政治家、康納利(John Connally,尼克遜執政時期擔任財政部長)的前門生巴恩斯(Ben Barnes)給出了一份令人震驚的供詞,也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對人質危機的理解。巴恩斯透露自己曾在毫不知情的狀態下,於1980年7至8月,也就是大選投票前3個月,陪同康納利代表列根競選團隊,前往中東並向伊朗政府轉達了以下資訊:「不要在大選前釋放人質。列根將獲勝,並給你們更大的好處」。人質在列根1981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後當即獲釋(後來發現新政府在1981至1982年間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或許以此作為交換條件。)巴恩斯將這次旅行的內容保密了40年,直到卡特接受臨終關懷後才決定將其公之於眾。
令人震驚的是,卡特願意犧牲自己的政治前途來換取人質的釋放,而列根競選團隊卻顯然願意拖延危機來借此贏得選舉,這突顯了重新評價卡特總統的必要性。鑑於目前所了解的情況,我們應該超越1979年時的簡單認知,給予卡特他應得的全部讚譽。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2024.
www.project-syndicate.org